
訓練。古代因蒐狩以習武事。《新唐書·突厥傳上》:“天下無事時,大臣偷處榮逸,戰士離落,兵甲鈍弊,車馬刓弱,天下雜然盜發,則疾驅以戰,是謂宿敗之師。此不蒐練之過,其敗一也。” 宋 秦觀 《邊防中》:“将帥之銓擇,士卒之蒐練……皆數倍於 寳元 、 慶曆 之間。”《金史·僕散揆傳》:“ 揆 至 汴 ,蒐練将士,軍聲大振。”
“蒐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軍事領域,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蒐練(sōu liàn)指通過狩獵或檢閱活動來訓練軍隊,強調以實戰化方式提升士兵的作戰能力。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如《新唐書》提到“不蒐練之過,其敗一也”,說明缺乏訓練會導緻軍隊潰敗。
古代常通過狩獵活動(蒐狩)模拟戰場環境,訓練士兵的騎射、布陣等技能。例如《金史》記載将領仆散揆“蒐練将士,軍聲大振”,體現蒐練對提升軍隊戰鬥力的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左傳》《新唐書》等文獻原文。
《蒐練》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積累、搜集、收集的意思。多用于描述積累知識、信息、經驗等方面的行為。
《蒐練》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艸」和「辶」。其中「艸」表示植物,而「辶」表示行走,意味着植物的生長與行動。根據《康熙字典》的筆畫順序,「蒐」字一共有15劃。
《蒐》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時期。當時的寫法是用象形字表示,形狀類似于花的盛開狀态。後來演變成現代的寫法。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蒐」逐漸被用于描述搜集、收集的意義。
《蒐》的繁體字為「搜」,拆分部首和筆畫基本相同,隻是形狀有所變化。繁體字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然被人們使用。
在古代,「蒐」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類似于草蔓的形狀,通過一筆一畫的連結來表達「蒐」字的意義。後來,隨着文字的統一化,漢字的形态也進行了規範化,逐漸演化成今天的寫法。
1. 他蒐集了大量的資料來支持他的研究。
2. 她通過蒐練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
3. 學習是一個不斷蒐集知識的過程。
組詞:蒐集、蒐索、蒐錄、蒐集者。
近義詞:收集、搜集、聚集。
反義詞:散失、散掉、遺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