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鞫断的意思、鞫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鞫断的解释

审理判决。《通典·刑七》:“有 韦氏 党,密奏请尽诛之,上命鞫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鞫断”是一个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司法语境中,指对案件进行审讯并作出判决的完整司法过程。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释义与字源

  1. 基本含义

    “鞫”指审讯、查问(《说文解字·革部》:“鞫,穷理罪人也”);“断”指判决、裁断(《说文解字·斤部》:“断,截也”,引申为裁决)。

    合称“鞫断”即通过审讯查明案情后依法作出裁决,涵盖案件审理的核心环节。

  2. 司法程序定位

    在古代司法体系中,“鞫断”是诉讼终结的关键步骤。如《元典章·刑部》规定:“诸路鞫狱,限三十日审结”,强调审讯与判决的时效性。清代《六部成语注解》亦明确:“鞫,审问犯人;断,判断其事”。


二、司法程序中的具体体现

  1. 审讯环节(鞫)

    • 包括讯问当事人、证人,核查证据(如书证、物证)。
    • 需遵循“五听”原则(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结合刑讯获取口供(如《唐律疏议》允许“拷讯”)。
  2. 判决环节(断)

    • 依据律例拟定罪名与刑罚,如《大明律》要求“断罪引律令”。
    • 疑难案件需“议拟奏闻”,经上级复核方可生效。

三、历史文献用例

  1. 《明史·刑法志》

    “凡鞫断必以律,不得妄引比附。”

    强调判决须严格依据律法,禁止随意类推定罪。

  2. 《折狱龟鉴·卷三》

    记载宋代法官“鞫断明允,民无冤抑”,体现公正审判的典范。


四、现代意义与价值

“鞫断”一词虽属古语,但其所承载的司法权责统一、程序正义理念,仍对当代法治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如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指出,古代“鞫断”制度蕴含“审慎裁判”的司法智慧(参见《中国法制史通论》)。


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
  3. 《明史·刑法志》(中华书局校勘本)
  4. 《中国法制史通论》(朱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六部成语注解》(清代官修法律释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鞫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司法或历史文献中,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鞫断”指审理判决,即对案件进行审查、审问后作出最终裁决。

2.历史引证

该词可见于唐代杜佑《通典·刑七》中的记载:“有韦氏党,密奏请尽诛之,上命鞫断。”描述了对韦氏党羽的审理与判决过程。

3.相关成语与用法

4.总结

“鞫断”是古代司法术语,强调从审查到裁决的完整过程,现代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中。若需更深入的司法制度背景,可参考《通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扯稗官柏酒蚌鹬相持暴主本然变幻莫测痹症卜相工裁云剪水称觞上寿宠借淳着打闷葫芦道家蓬莱山典正地狱肤功浮勒该茂海水群飞轰应黄钱见性郊墅嘉实救生船絶好开阃口外圐圙楞冲立逼利缰名锁驴媚蚂蚁民贼囊封骈门丕址强中琼津诠辩趣谈使酒骂座世利石头人手不干净衰委述载松根石夙成套裙天牛兔儿不吃窠边草驮脚吐盂网络经济谢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