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理判决。《通典·刑七》:“有 韦氏 党,密奏请尽诛之,上命鞫断。”
“鞫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司法或历史文献中,具体解释如下:
“鞫断”指审理判决,即对案件进行审查、审问后作出最终裁决。
该词可见于唐代杜佑《通典·刑七》中的记载:“有韦氏党,密奏请尽诛之,上命鞫断。”描述了对韦氏党羽的审理与判决过程。
“鞫断”是古代司法术语,强调从审查到裁决的完整过程,现代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中。若需更深入的司法制度背景,可参考《通典》等典籍。
《鞫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意为审判、断定、判决。在古代,法律审判常常使用这个词来表示对案件进行调查、审理和裁决的过程。
《鞫断》的拆分部首是革(gé)和刀(dāo),它们分别位于左边和右上角。
《鞫断》的总笔画数为26画。革部有7画,刀部有19画。
《鞫断》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所提的议论之一。后来,《鞫断》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汇,用于描述司法审判的行为。
《鞫断》的繁体字为「鞫斷」。
在古代,「鞫断」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鞫」的古代异体字可以是「覰」,而「断」也有不同的写法,如「斷」。
以下是使用「鞫断」一词的例句:
1. 按照法律的规定,法官需要对案件进行全面的调查,然后才能鞫断是非。
2. 这起复杂的刑事案件需要法院进行多次的鞫断才能作出最终判决。
与「鞫断」相关的组词有:
1. 鞫问(jué wèn):指审问犯罪嫌疑人,获取证词和线索。
2. 鞫讯(jù xùn):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详细的审问和调查。
与「鞫断」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1. 审判: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2. 判决:指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裁决。
与「鞫断」意思相反的词汇有:
1. 和解:指双方对纠纷或争议达成共识,主动放弃对方应承担责任的追究。
2. 化解:指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或争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