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潮的意思、寒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潮的解釋

(1).寒涼的潮水。 唐 宋之問 《夜渡吳松江懷古》詩:“寒潮頓覺滿,暗浦稍将分。” 宋 梅堯臣 《江甯李谏議》詩:“寒潮日夕至,不與廢興同。” 清 黃燮清 《黃天蕩懷古》詩:“從古庸臣好和議,寒潮嗚咽使人悲。”

(2).氣象學上本指冷空氣團離開其源地的移動現象。亦指一晝夜内氣溫急劇下降的天氣現象。 郭小川 《輝縣好地方》詩:“山溝中寒潮時常落腳,暖風卻不在此流連。”

(3).比喻險惡的政治形勢。 張書紳 《正氣歌》:“清明節前一天,一股寒潮突然襲擊了 沉陽 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寒潮是氣象學中特指大規模強冷空氣自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侵襲,造成劇烈降溫及伴隨大風、雨雪天氣的自然現象。《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寒冷氣流像潮水般湧來的天氣現象”,通常發生在秋末至次年早春季節。

從氣象标準看,中國氣象局規定寒潮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24小時内日平均氣溫下降8℃以上,或48小時内下降10℃以上;二是過程最低氣溫降至4℃以下。這種天氣系統多源自北極、西伯利亞地區冷高壓的爆發性增強。

寒潮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我國北方主要表現為大風和強降溫,南方則常伴有持續性雨雪。根據應急管理部發布的《寒潮防禦指南》,其危害包括農業凍害、交通癱瘓、呼吸道疾病高發等三重風險,其中2008年南方冰災即為典型例證。

在古漢語語境中,“寒潮”一詞最早見于宋代詩詞,陸遊《冬日感興》中“寒潮浸骨夜如年”的描寫,既符合現代氣象學特征,又保留了文學意象中的凜冽意境。

網絡擴展解釋

寒潮是一種大規模強冷空氣活動現象,主要特征為劇烈降溫、大風及雨雪天氣。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标準

寒潮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在特定天氣形勢下迅速南下,導緻沿途地區24小時内降溫≥8℃且最低溫≤4℃,或48小時降溫≥10℃、72小時降溫≥12℃(均需最低溫≤4℃)。該現象多發于秋末至初春,3月、10-11月最頻繁。

二、形成原因

  1. 冷空氣源地:北極、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等地因冬季太陽輻射弱,地表溫度可低至-60℃,形成強冷高壓氣團。
  2. 爆發機制:冷空氣不斷堆積增強,當氣壓差足夠大時,冷高壓如“決堤”般南下,形成寒潮。

三、主要影響

四、地域特征

我國寒潮多從西北、北、西三條路徑入侵,影響範圍覆蓋全國,北方以大風降溫為主,南方常伴隨雨雪。

(注:如需完整寒潮預警标準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中國氣象局等政府網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班班斒孄半月刊并放不識草荄朝華夕秀襯袍吃不準傳政道論飯廳烽區分貧振窮缟帶皈投黑家白日厚土環灂灰垢阍守教士鯨浪絕續卡尺棵兒老僧羸惡連村聯鎖留礙流露麻袋滿腹文章美元内入行長齧臂為盟耆德碩老清德碁品凄恸缺失溶解潤淤入勝擅行山謡誓表手巧手勢令霜劍水浮子輸錢竦石讬物寓興威澤握遞五生香楮諧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