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涼的潮水。 唐 宋之問 《夜渡吳松江懷古》詩:“寒潮頓覺滿,暗浦稍将分。” 宋 梅堯臣 《江甯李谏議》詩:“寒潮日夕至,不與廢興同。” 清 黃燮清 《黃天蕩懷古》詩:“從古庸臣好和議,寒潮嗚咽使人悲。”
(2).氣象學上本指冷空氣團離開其源地的移動現象。亦指一晝夜内氣溫急劇下降的天氣現象。 郭小川 《輝縣好地方》詩:“山溝中寒潮時常落腳,暖風卻不在此流連。”
(3).比喻險惡的政治形勢。 張書紳 《正氣歌》:“清明節前一天,一股寒潮突然襲擊了 沉陽 城。”
寒潮是一種大規模強冷空氣活動現象,主要特征為劇烈降溫、大風及雨雪天氣。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寒潮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在特定天氣形勢下迅速南下,導緻沿途地區24小時内降溫≥8℃且最低溫≤4℃,或48小時降溫≥10℃、72小時降溫≥12℃(均需最低溫≤4℃)。該現象多發于秋末至初春,3月、10-11月最頻繁。
我國寒潮多從西北、北、西三條路徑入侵,影響範圍覆蓋全國,北方以大風降溫為主,南方常伴隨雨雪。
(注:如需完整寒潮預警标準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中國氣象局等政府網站來源。)
寒潮是指寒冷的氣流從北方迅速南下,導緻氣溫急劇下降的氣象現象。
寒潮的拆分部首為冫(幾點)和水(氵),總共6畫。
“寒潮”一詞最早來源于《山海經·海内北經》中記載的自然現象。隨着時間的演化,人們将此現象用作形容一股突然而且強烈的寒冷氣流。
繁體字“寒潮”為「寒潮」。
古時候“寒潮”還有一種常用的寫法,“寒”字的下方加上一個“水”字旁,寫作“冾”,不過這個寫法已經很少使用了。
預計本周末将有一股強烈的寒潮席卷整個城市。
寒冷、潮流、冷氣、氣溫、北方
冰風、寒流
暖流、暖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