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栎的意思、栲栎的詳細解釋
栲栎的解釋
栲樹的别名。《詩·唐風·山有樞》“山有栲,隰有杻” 三國 吳 陸玑 疏:“今所雲為栲者,葉如櫟木,皮厚數寸,可為車輻,或謂之栲櫟。”
詞語分解
- 栲的解釋 栲 ǎ 〔栲栳〕a.一種用竹子或柳條編的盛東西的器具,形狀像鬥,亦稱“笆鬥”;b.誇張地形容人或某些動物的頭部。 常綠喬木,葉長圓狀披針形,果實球形,有短刺。木材堅硬,可做船橹、輪軸等。樹皮含鞣酸,可
- 栎的解釋 栎 (櫟) ì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家具,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栎”、“橡”;通稱“柞樹”。 栎 (櫟) è 〔栎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
網絡擴展解釋
“栲栎”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及延伸信息如下:
一、基本詞義
栲栎(拼音:kǎo lì)是栲樹的别名,屬于殼鬥科植物。這個詞由“栲”和“栎”組成:
- 栲:常綠喬木,葉長圓狀披針形,果實為球形帶短刺,木材堅硬,樹皮含鞣酸,可用于制染料或鞣皮。
- 栎(此處讀lì):落葉喬木,葉可喂蠶,木材堅硬,樹皮可做染料;另在“栲栎”中與“栲”組合成複合詞,指代栲樹。
二、形态與用途
-
形态特征:
- 栲樹為常綠喬木,葉片呈長圓狀披針形,果實為球形帶短刺。
- 栎樹則多為落葉喬木,葉長橢圓形,結堅果。
-
實用價值:
- 栲樹木材堅硬,可制作車輻、船橹等器具;樹皮含鞣酸,用于制革或染料。
- 栎樹木材同樣堅硬,常用于建築或家具。
三、文獻與文化
- 文獻出處:最早見于《詩經·唐風·山有樞》“山有栲,隰有杻”,三國時期陸玑注解為“栲櫟”。
- 文化延伸:栎木在成語“樗栎庸材”中比喻平庸無用之人(“樗栎”指臭椿和栎樹),但此用法與“栲栎”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四、總結
“栲栎”是栲樹的别稱,指代一類具有經濟價值的喬木,兼具實用與文獻意義。需注意其與“樗栎”等詞彙的區别。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栎字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栲栎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指橡樹,是常見的一種樹木。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果,其中木表示樹木,果表示它結的果實--橡子。栲栎的筆畫數分别是4和10。
栲栎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這個詞語的寫法和現在相比存在一些差異。在繁體中,詞語栲栎的“栎”字的寫法是檞,而不是現代簡體字中的“栎”。
以下是一些包含栲栎的例句:
1. 栲栎樹林中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
2. 這片栲栎林已存在數百年,樹齡雖大卻依然茂盛。
在栲栎一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以進一步豐富詞彙表達:
1. 栲栎林:指生長着栲栎樹的一片林地。
2. 栲栎葉:指栲栎樹的葉子,通常為葉片呈橢圓形。
3. 栲栎木:指栲栎樹的木材,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耐久性。
近義詞是指詞義相近或相似的詞語。在這種情況下,與栲栎相關的近義詞包括橡樹、栎樹等。
反義詞是指詞義相反或相對的詞語。栲栎一詞的反義詞可以是非栲栎的樹木,比如楊樹、柳樹等。
通過以上的講解,我們對栲栎這個詞的意思、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