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羞慚沮喪。《明史·張璁傳》:“ 璁 見帝忽暴其短,頗愧沮。”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今渠已愧沮不敢出。”
愧沮(kuì jǔ)是漢語中一個形容心理狀态的複合詞,由“愧”(羞愧)與“沮”(沮喪)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因内心羞愧而感到情緒低落、意志消沉。以下是具體解析:
愧(kuì)
本義指因過失或不足而産生的羞恥感。《說文解字》釋為“慚也”,強調道德或能力上的自我否定。例如:
《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04年,第373頁)
沮(jǔ)
本義為水流受阻,引申為情緒受挫、頹喪失意。《莊子·逍遙遊》有“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其中“沮”即指因外界否定而消沉。
(來源:《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3年,第24頁)
合成詞“愧沮”
二字結合後,強調羞愧引發的心理潰敗感,常見于文言或書面語,如:
宋·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複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愧沮之意,不可勝言。”
(來源:《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8頁)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愧沮:羞愧沮喪。宋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有‘愧沮之意,不可勝言’。”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1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愧沮:〈書〉因羞愧而沮喪。”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57頁)
《宋史·列傳第八十》:
“安石得書愧沮,乃托病不視事。”
(描述王安石因批評而羞愧消沉)
(來源:《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卷三百二十七)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司文郎》:
“生愧沮喪氣,三日後不複歌。”
(刻畫人物因挫敗而失意)
(來源:《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52頁)
詞語 | 側重點 | 情感強度 | 用例 |
---|---|---|---|
愧沮 | 羞愧+意志消沉 | 強 | 失敗後深陷愧沮,一蹶不振 |
羞愧 | 單純羞恥感 | 中 | 當衆出錯,面露羞愧 |
沮喪 | 側重情緒低落 | 中 | 目标未達成,心情沮喪 |
慚怍 | 道德自責 | 強 | 欺瞞友人,内心慚怍不安 |
“愧沮”是兼具道德反省與情緒低落的複合心理狀态,多用于書面語境,需結合具體行為或事件背景理解其深層情感張力。
“愧沮”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uì jǔ,意為羞慚沮喪,形容因内心慚愧而情緒低落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因道德或行為過失産生的複雜心理狀态,如:
他因當衆犯錯而面露愧沮,沉默不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明史》《閱微草堂筆記》等文獻。
安陽市拜拜缏子畢缽羅鞞靫鬓髭鉢袋猜破僢僢創造工程垂勳湊拍待都來代數式怠替道本調回杜茅柴娥眉月鄂足鳳凰皁隸甘爽後項喉炎懷想黃幔降喪剪接蹇難交韔接引開袪硁硁之愚沒牙箝麪包滅拂磨晻年誼世好判若天淵凄哀欽愛繞罔人色桑槿三舍生繩墨之言身基釋氏釋學水堨蹋鸱巾特恩外長頑奔踠局位序寤寐求之無頭禍閑餘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