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丹诏的意思、丹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丹诏的解釋

帝王的诏書。以朱筆書寫,故稱。 唐 韓翃 《送王光輔歸青州兼寄儲侍禦》詩:“身著紫衣趨闕下,口銜丹詔出關東。” 明 高明 《琵琶記·李旺回話》:“我如今去朝廷上表,奏 蔡 氏一門孝道,管取吾皇降丹詔把他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江城》:“生承命,四體驚悚,若奉丹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丹诏,漢語詞彙,特指古代帝王以朱筆書寫的诏書,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源解析 "丹"為朱砂,屬礦物顔料,因色澤赤紅常用于批閱文書,《說文解字》載"丹,巴越之赤石也";"诏"指帝王頒發的命令文書,《周禮》注疏稱"诏,告也"。二字組合後專指加蓋朱砂印記或朱筆親書的帝王敕令。

二、曆史應用特征 據《中國古代文書制度研究》記載,丹诏制度始于漢代,至唐宋時期成為君主頒布重要政令的特定形式。其載體多為絹帛或特制诏紙,文書首尾常飾以祥雲龍紋,正文部分采用館閣體書寫,文末必钤玉玺。明清兩代延續此制,尤以祭天、冊封、大赦等國家級典禮文書為典型。

三、文化象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考釋》指出,丹诏的朱色具有三重象征:赤色代表五行之火,昭示帝王"天命所歸";朱砂材質蘊含驅邪納吉的巫祝文化;朱筆禦批彰顯皇權至高無上。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洪武三年《冊封琉球國王诏》,可為實物佐證。

四、文學意象延伸 在古典文學作品中,丹诏常作為皇恩浩蕩的象征符號,如《全唐詩》卷四百五載"丹诏銜來須頂戴"之句,生動展現官員接诏時的莊重儀态。該意象後被引申為突降的恩寵或重大變革前兆,構成特有的政治文化隱喻。

網絡擴展解釋

“丹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帝王權威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丹诏指帝王用朱筆書寫的诏書,因古代诏書常用朱砂(紅色顔料)書寫而得名。诏書是皇帝發布的正式文書,代表最高統治者的命令或指示。

曆史背景與特征

  1. 起源與權威性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韓翃詩句“口銜丹詔出關東”,後延續至明清時期。丹诏需由皇帝親自撰寫或籤署,具有極高法律效力,涉及政治、軍事等重要事務。

  2. 書寫形式
    采用朱紅色筆墨書寫,象征皇權的莊重與不可違抗性。例如《聊齋志異》中描述“若奉丹詔”即體現其威嚴性。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丹诏”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實際行政文書已不再使用此形式。其近義詞包括“聖旨”“敕令”,但“丹诏”更強調朱筆書寫的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全唐詩》《聊齋志異》等作品中的使用實例。

别人正在浏覽...

鳌足拜官誖語編馬不來梅補刖擦拭吵擾扯翻出文入武刺兵跐蹓膽管東真豐饋附廛拱火官度憨皮闳達撝避僭臣驕樂噍罵交羣積簡充棟積迷謹退僦度既終卷白波開除墾植簾旌捩舵靈瑣馬烽冒幸命姓憑信蒲酒清寒親枝绮飾蚯蚓竅日不我與桑斧騷情賦骨隨手他侬獺皮田中痛駡銅鴨土庫歪點子亡國大夫無所錯手足纖白飨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