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ach others by one’s own example] 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榜樣,對人進行教育
身教勝于言教
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後漢書·第五倫傳》
漢 劉向 《列女傳·魯之母師》:“夫人諸姬皆師之,君子謂母師能以身教。”後以“身教”謂用自身的行為教育别人。 宋 李呂 《師正堂》詩:“物我雖殊理本同,算來身教易為功。” 陳世宜 《孟碩入獄不獲探視詩以慰之》:“文字立教尋常耳,君獨身教追如來。”如: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指通過自身的行為示範來教育他人,強調以身作則的實踐性教育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行為示範
身教的核心是“以身作則”,即通過實際行動而非單純說教來影響他人。例如父母通過自身品德示範教育子女,或教師以嚴謹态度引導學生()。
與“言教”的對比
成語“言傳身教”體現了二者的結合,但身教更強調行動的力量。如《後漢書》所言:“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說明行動示範比言語教導更具說服力()。
教育領域
教師或教練通過規範行為(如守時、遵守規則)培養學生的自律性()。
家庭教育
父母通過日常行為傳遞價值觀,如誠實、責任感等()。
職場與社會
領導者以公正、敬業的态度影響團隊,形成正向文化()。
身教是一種強調實踐與榜樣的教育方式,適用于教育、家庭、職場等多場景。其本質是通過行為傳遞價值觀,與單純說教相比更具感染力。
《身教》是指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影響他人,以言傳身教來教育和啟發他人。
《身教》的部首是身(身部)。
《身教》的總筆畫數為6畫。
《身教》是一個漢語詞語,源自《論語·為政篇》中的一句話:“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其中的“依于仁”一句即可解讀為“以身作則,以德為範”,後來逐漸演變為了“身教”這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了《身教》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身教》的曾用字為「身教」,沒有太大的差異。
1. 一個好的老師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更需要懂得身教,用自己的行為給學生樹立正确的榜樣。
2. 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孩子們對父母的身教印象深刻,他們會模仿父母的言行。
身教者、身教學校、身教引領、身教示範、身教育人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德為範
言不由身、不學無術、教育不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