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 時樂官 夔 與 春秋 時精于琴藝者 伯牙 的并稱。借指精通音樂的人。 漢 揚雄 《甘泉賦》:“陰陽清濁穆羽相和兮,若 夔 牙 之調琴。”《晉書·庾怿傳》:“管弦繁奏, 夔 牙 先聆其音。”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 嬪 楊 不足聞知, 夔 牙 焉能委悉。”
“夔牙”一詞存在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和語境區分:
詞義:指舜帝時期的樂官夔與春秋時期琴藝大師伯牙的并稱,比喻精通音樂的人。
文獻依據:
詞義:由“夔”(古代獨足怪獸)和“牙”組合而成,形容牙齒參差不齊或事物結構不規則。
來源:部分現代詞典收錄此釋義,但古籍中未見相關用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甘泉賦》《晉書》等原文,或對比權威詞典條目。
夔牙(kuí y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意思是“華美而誇張的文章或舞蹈”。這一詞彙在文學和藝術領域中經常使用,用來形容作品或表演的獨特風格和表現力。
夔牙這個詞的部首是牙(yá),表示字義上與牙齒或器具相關。牙屬于漢字部首中的“骨”字旁。夔的拆分部首是多,表示字義上與多種物品相幹。
夔牙這個詞共有11個筆畫,其中夔有4個筆畫,牙有7個筆畫。
夔牙一詞的源自《詩經·小雅·夔》中的“薄夔夔兮,如粟如”。在古代文獻中,夔指的是形容動作或表演獨特華美的舞蹈,後來逐漸引申為文學作品的修辭手法。
夔牙的繁體字是「夔牙」,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夔牙可能有不同的寫法。根據研究,夔的古代寫法有兩種:一種是「夔」字的上半部分象征央夏之君,下半部分象征龍的頭部和手,代表祈求雨水的祭祀;另一種是從「老」字的左邊加「人」字的寫法,表示人們老去後的模樣和狀态。
牙的古代寫法較為穩定,形狀與現代相似,通常以齒形來表示。
1.他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夔牙的藝術風格,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2.這個舞蹈團的演出非常夔牙,觀衆們都被深深吸引。
夔牙一詞在構詞上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近義詞:绮麗、絢麗、奇特
反義詞:樸實、簡樸、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