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臯蘆的别稱。 唐 陸羽 《茶經·源》:“瓜蘆木出 廣州 ,似茶,至苦澀。”參見“ 臯盧 ”。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四·臯蘆》。
瓜蘆(guā l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名詞,主要涉及植物學和中醫藥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釋義:
古茶樹的别稱
指代生長于中國南方(如嶺南、福建)的野生茶樹,葉形似茶而味苦澀。唐代陸羽《茶經》載:“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 此名稱在古代文獻中特指與栽培茶樹近緣的野生種,常見于地方志或農學著作中。
來源:《茶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栝樓”的地方異名
在部分方言中,“瓜蘆”與“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通用,因其果實形似瓜、根莖類蘆而得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及栝樓“又名天瓜、澤姑,江淮間呼為瓜蘆”,反映地域命名差異。
來源:《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作為“栝樓”的藥用部位
瓜蘆在中醫典籍中多指向栝樓的果實或根(天花粉),具有清熱化痰、潤燥通便等功效。例如:
來源:《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瓜蘆”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描述為“南越茶苦而似茗者”。宋代《證類本草》進一步區分:“瓜蘆非茶類,惟葉相似。” 可見其命名源于形态類比,但因地域和時代變遷,逐漸與“栝樓”混淆。現代規範中藥名已統一為“栝樓”,而“瓜蘆”作為古稱保留于文獻研究。
來源:《中國藥學史參考》(中醫古籍出版社)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醫大辭典》及曆代本草文獻考據,學術定義以現行國家标準《中藥學名詞》為準。
“瓜蘆”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指代一種植物,具體解釋如下:
“瓜蘆”本質為植物名,特指臯蘆,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其形态與特性。若需引用其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白撰邦道暴舉本業摽竊彼蒼賓順不墜彩燕茶錢弛慢冬瘟番身榑桑高精尖高揖耿餅公羊學廣燕規為固結谷量骨查臉黑洞揘觱畫瓶颒面麾旆魂想祭報鹡鸰原箕坐句校捆翻困劇濫官木功木構鬧洞房疋帛品貌非凡親手劬力熱度人厄軟顫賞翫師子舞守正不阿疏緩書課素牋俗網逃會無咎無譽孝行洩洪洩瀉新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