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旨的意思、得旨的詳細解釋
得旨的解釋
(1).得到聖旨。《新五代史·唐臣傳·郭崇韬安重誨論》:“宰相有非其見時而事當上決者,與其被旨而有所復請者,則具記事而入,因崇政使聞,得旨則復宣而出之。”
(2).得其主旨。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一章》:“ 程子 此語,大費斡旋,自不如 呂氏 之為得旨。”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旨的解釋 旨 ǐ 意義,目的:意旨。要旨。主旨。言近旨遠。 封建時代稱帝王的命令:旨令。奉旨。 美味:旨酒。甘旨。旨蓄(貯藏的美好食品)。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得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和出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梳理如下:
1.得到聖旨
指古代官員或機構正式接收到皇帝下達的诏令。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新五代史·唐臣傳》中記載:“得旨則複宣而出之”,描述了宰相處理政務時需依聖旨行事的流程。此外,清代奏疏如《奏用間劉愛塔事疏》也使用了該詞,體現其官方語境中的規範性。
2.得其主旨
指理解、掌握某一思想或理論的核心要義。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評價呂氏學說時提到:“自不如呂氏之為得旨”,強調對經典深層含義的把握。這一釋義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評論,側重對内涵的精準提煉。
補充說明
- 讀音與注音:拼音為“de zhǐ”,注音符號為“ㄉㄜ ㄓˇ”。
- 應用場景:第一義項多用于曆史、政治領域;第二義項則常見于哲學、文學分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新五代史》或王夫之著作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旨》一詞的意思:
《得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獲得上級的指示或命令。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得”和“旨”。
“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得”字的部首是“彳”,總共有7個筆畫。
“旨”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旨”字的部首是“日”,總共有6個筆畫。
《得旨》的來源:
《得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最早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的是出自《論語·鄉黨篇》:“彼得者與我得者也。”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接受上級命令或指示的意思。
《得旨》的繁體寫法:
《得旨》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都是“得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得旨》一詞的基本形态并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1. 他一直努力工作,終于獲得了上司的得旨。
2. 經過多年的刻苦訓練,他終于等到了得旨,成為了一名職業球員。
組詞:
得志、得意、得勝、得手
近義詞:
領旨、領導的指示、接受命令、遵從上級
反義詞:
失旨、拒絕命令、不接受指示、違抗上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