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逃。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影沉潭底龍驚遁,當晝無雲跨虛碧。” 元 無名氏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後集·成都長蛇》:“本府差甲士二千五百餘人收捕,蛇用尾掉卷軍士,溺死者五百餘人,餘皆驚遁。”
“驚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出處,可參考、4、5中的古籍引文。
驚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受到驚吓後逃避躲藏。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是“心”字的變形,表示與心理、情感相關的意思,⻌表示走路、行走的意思。
驚遁的筆畫數為13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荀子·抱薪》:“宋成公特聞之,請嘉遁亡焉,先立丑櫜,遂驚遁入長城。”後來,該詞逐漸引申為驚吓後逃避躲藏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驚遁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繁瑣,但對于驚遁這個詞來說,沒有發現有特殊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驚遁的例句:
1. 他在黑暗中聽到一陣奇怪的聲音,吓得驚遁了起來。
2. 小貓被突如其來的閃電吓得驚遁到床底下。
3. 遭遇突發地震,人們驚遁逃離現場。
一些與驚遁相關的詞彙:
1. 驚懼:害怕、恐慌。
2. 遁入:逃入、躲入。
3. 逃遁:逃跑、逃離。
一些近義詞:
1. 驚慌:害怕、恐慌。
2. 驚恐:吃驚、害怕。
3. 驚愕:驚訝、吃驚。
一些反義詞:
1. 安慰:平靜、安定。
2. 安心:放心、踏實。
3. 安和:和平、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