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武器擊刺四次。《書·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孔 傳:“伐,謂擊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
(2).古代樂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記·樂書》:“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幹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肅 曰:“四伐者,伐四方與 紂 同惡者。一擊一刺為一伐也。” 張守節 正義:“夾振,謂 武王 與大将夾軍而奮鐸振動士卒也。言當奏《武》樂時,亦兩人執鐸夾之,為節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當伐 紂 時,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樂儛者,亦以幹戈伐之象也。”
“四伐”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如《牧誓》《樂書》),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四伐》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四次征伐。其中,“四”指的是次數,“伐”指的是征伐、攻打。
《四伐》的部首為“人”、“木”,筆畫為12畫。
《四伐》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曆史事件中的四次征伐。在古代社會中,許多國家和王朝會對其他國家進行征服和攻打,以擴大領土和統一政權。四伐則代表了發起了四次征伐。
《四伐》的繁體字為「四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不同。對于《四伐》來說,可能的古代漢字寫法包括:「肆伐」、「䧱伐」等。
1. 曆史書上記載了國君進行四伐的經過。
2. 這個古代王朝以他們的四伐聞名于世。
3. 那位将軍靠着四伐戰勝了強大的敵人。
四面八方、四海為家、四方八面、伐木、征伐
四次征伐、四度攻打
和平、調和、聯合、合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