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伐的意思、四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伐的解釋

(1).用武器擊刺四次。《書·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孔 傳:“伐,謂擊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

(2).古代樂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記·樂書》:“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幹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肅 曰:“四伐者,伐四方與 紂 同惡者。一擊一刺為一伐也。” 張守節 正義:“夾振,謂 武王 與大将夾軍而奮鐸振動士卒也。言當奏《武》樂時,亦兩人執鐸夾之,為節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當伐 紂 時,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樂儛者,亦以幹戈伐之象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伐”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古代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闡釋:

一、禮制角度

古代軍事訓練中的戰術單位概念,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其中記載“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要求士兵在演練時完成“四伐”動作,即四次連貫的擊刺配合步伐的戰術組合。此處的“伐”特指武器擊刺與身體移動的協同動作,代表軍事操演的基本規範。

二、兵法角度

在《司馬法·仁本》中提出“四伐”作為戰争倫理準則:“會之以發禁者九,四曰伐”。“四伐”特指讨伐有罪之國的正當軍事行動,包含以下實施條件:征讨對象需犯“恃險不平”“殺害親族”“放逐賢臣”“暴虐百姓”等四類罪行,體現先秦“義戰”思想。

詞源考證

“伐”在甲骨文中作“”,象形持戈斬首,本義為擊殺(《說文解字》)。後衍生出征讨、擊刺雙重含義。“四伐”在《禮記·樂記》中亦有記載:“夾振之而驷伐”,鄭玄注:“驷當為四,每奏四伐,一擊一刺為一伐”,印證其戰術動作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四伐”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軍事領域的含義

  1. 定義
    指用武器連續擊刺四次的行為,源于古代軍事訓練或實戰動作的規範。
  2. 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尚書·牧誓》,記載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前訓誡士兵:“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這裡的“伐”指擊刺動作,要求士兵在進攻時保持節奏統一,避免混亂。

二、樂舞文化的象征意義

  1. 定義
    古代樂舞中通過特定動作(四次擊刺)象征對四方的征伐,體現武王伐纣的曆史事件。
  2. 出處與表現
    《史記·樂書》描述周代樂舞《武》時提到“夾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國”,指舞者持兵器四次擊刺,代表武王征服四方諸侯的威儀。這一動作也被視為古代禮儀舞蹈與軍事曆史的結合。

三、擴展與應用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如《牧誓》《樂書》),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綳席播發鸧鷃長利騁詞弛隳齒穉舛馳出生率雕弛短路燔灼發野風廊感忿鋼水高粱亘久歸檔寒膺浩淼箭筈敬迹景征就使稽證看碧成朱酷肖連錯獵禁流速砻厲律坐滿口之乎者也明潤摩托車難于嗯聲鞶裂搒笞樸鲠迫視倛丑黥隸傾心賞錫劭農射箭運動蛇杖師風獅吼濕溫踏橇天搖地動武偃烏油油象闆相表裡鮮花邪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