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端的意思、端端的詳細解釋
端端的解釋
(1).端正;不傾斜。《鹖冠子·泰鴻》:“夫物之始也傾傾,至其有也録録,至其成形端端王王。” 陸佃 解:“端端,傾傾之反。”引申為純正。 漢 王充 《論衡·诘術》:“端端之日有十邪,而将一有十名也?”《隋書·地理志中》:“ 兗州 蓋取 沇水 為名,亦曰 兗 ,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
(2).莊重。 清 龔自珍 《與人箋二》:“某公端端,醉後見疏狂,殆真狂者。”
(3).剛剛;恰恰。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真是太不湊巧,端端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走到東門大橋,他的話便被國王聽到了。”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一章:“他在土圍牆的壑口,端端碰上在牆外聽聲的 姚士傑 。”
詞語分解
- 端的解釋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麗。端然。端莊。端秀。端靜。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頭:端的(?)(a.事情的經過,
- 端的解釋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麗。端然。端莊。端秀。端靜。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頭:端的(?)(a.事情的經過,
網絡擴展解釋
“端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
端正;不傾斜
指物體或形态的端正、不歪斜。例如《鹖冠子·泰鴻》中提到“成形端端王王”,陸佃注解為“端端”是“傾傾”的反義,引申為純正。在《隋書》中也用“陽精端端”形容事物的純粹性。
-
莊重
用于形容人的儀态或品性端莊。如清代龔自珍《與人箋二》中描述“某公端端”,表示人物舉止持重。
二、時間與巧合
- 剛剛;恰恰
表示時間或事件上的恰好。例如郭沫若《屈原》第五幕提到“端端就在這個時候”,以及柳青《創業史》中“端端碰上”,均強調巧合性。
三、方言用法(四川話)
- 正好;恰好
在四川方言中,“端端”可作副詞,表示“直直地”或“恰巧”。例如“端端走,莫拐彎”或“端端今天出去了”。
四、文獻與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多見于典籍如《鹖冠子》《隋書》等,強調形态或品性的端正。
- 現代文學:郭沫若、柳青等作家用于描述時間或事件的巧合。
- 方言特色:四川地區口語中保留的獨特用法。
“端端”既有客觀描述(端正、莊重),也有主觀表達(巧合),并兼具方言特色,需結合語境具體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端端,是一個用于形容事物的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立”字的部首,“立”字表示立起來的意思;右邊是“短”字的部首,“短”字表示短小的意思。筆畫方面,它總共有4畫,其中“立”字部分有2畫,而“短”字部分有2畫。
“端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徐無鬼》篇中的一句話:“夫端人者,法則具備。”這句話意為“有規矩的人,必須具備遵循法則的品質。”後來,人們将“有規矩”和“循規蹈矩”等意思與“端人”聯繫在一起,逐漸形成了“端端”這個詞。
“端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古時候漢字寫法也與現在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關于“端端”詞語的一些例句:
1. 他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端端正正的态度。
2. 這個學生不僅成績優異,而且端端正正,是個很有潛力的學生。
組詞方面,可以構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端莊”、“守端”等,它們都帶有規矩、正直的意思。
與“端端”相近的詞語有:“整齊”、“規矩”,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事物井井有條、規矩有序的狀态。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端端”對應,因為它本身是一個正面的形容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