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word]∶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
(2) [laws and statutes written on three-foot bamboo strips]∶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1).指法律。《史記·酷吏列傳》:“ 周 曰:‘三尺安出哉?’” 裴骃 集解引《漢書音義》:“以三尺竹簡書法律也。”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詩:“儉德遵三尺,清朝俟一匡。”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一:“光天化日之下,豈容奸孽餘黨,膽大潑天,目無三尺?”
(2).引申為法則、準繩。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詩曲·填詞名手》:“近 沉寧庵 吏部後起,獨恪守詞家三尺。”
(3).指劍。《漢書·高祖紀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顔師古 注:“三尺,劍也。” 唐 杜甫 《奉送蘇州李十五長史丈之任》詩:“一毛生鳳穴,三尺獻龍泉。” 明 汪錂 《春蕪記·說劍》:“俺将此劍贈了你,你早提三尺殛 蚩尤 ,莫教鬼哭與神愁。”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劍詩》:“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
(4).指小兒。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捷報》:“最愁人一撚嬌姿,更難抛三尺啼哇。”參見“ 三尺童子 ”。
“三尺”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釋義:
古代劍的标準長度約為三尺(周朝上等佩劍規格),故以“三尺”代稱劍。如劉邦自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例句:“手持三尺劍,殺盡不平事”。
因古代法律條文書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稱“三尺法”),引申為法律或司法準則。如《史記·酷吏列傳》記載“三尺安出哉?”,明代高啟《書博雞者事》中“枉用三尺”即指濫用法律。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自《史記》、高啟文集、度量研究等權威文獻(來源:)。若需完整考證,可查閱相關古籍原文。
“三尺”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指的是長度為三尺的物品。在中國文化中,三尺具有象征性的意義,代表了人們對權力和威嚴的追求。同時,它也可以引申為一種對高尚品質和道德準則的追求。
根據字典的解釋,拆分《三尺》的部首為“㝵”,部首的意思是尺。該字共有六個筆畫,其中包括兩個橫筆畫,兩個豎筆畫,以及兩個撇捺筆畫。
《三尺》這個詞語源自古代,起初是用來指代長度為三尺的物品。在古代社會中,三尺被視為一種規定的度量單位,如戰争中的武器、禮儀用品、公務員的尺寸等等。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一種象征,代表了人們對正義和道德的追求。
在繁體字中,“三尺”詞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三”字的上方加上兩個橫筆畫,表示人、口的意思;而“尺”字由上面的兩個豎筆畫和下面的兩個撇捺筆畫組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寫“三尺”時會前後分開寫,“三”字寫在前面,而“尺”字寫在後面。這種寫法在今天已經不再常見,人們普遍使用連寫的方式将兩個字寫在一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例句:
1. 他身高三尺,卻能打敗高大的敵人。
2. 長者與小孩子之間,應該保持三尺的距離。
3. 在傳統文化中,道德教育被視為培養人們“三尺講台”上的君子。
與“三尺”相關的組詞有:三尺講台、三尺童年、三尺劍、三尺之氣等等。
與“三尺”意義相近的詞語有:三寸、丈二金尺、長尺短尺等。
與“三尺”意義相反的詞語有:萬裡、無尺寸之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