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漚,同“ 鷗 ”。後以“狎鷗”指隱逸。 南朝 梁 任昉 《别蕭咨議》詩:“儻有 關 外驛,聊訪狎鷗渚。” 明 李贽 《客吟》之二:“正是狎鷗老,又作塞上翁。”參見“ 鷗鷺忘機 ”。
“狎鷗”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語,其含義與典故、引申義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典故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列子·黃帝》:海上有人每日與鷗鳥親近嬉戲,後因心生捕捉之念,鷗鳥便不再落下。故事以“漚(鷗)鳥舞而不下”隱喻人若存機心,則失去自然之道的純粹,後引申為隱逸生活的象征。
字義解析
隱逸情懷
文學中常以“狎鷗”代指隱士生活,如南朝任昉詩句“聊訪狎鷗渚”、明代李贽“又作塞上翁”等,均借鷗鳥表達遠離塵嚣的志趣。
人際關系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但此用法較少見,更主流的仍是隱逸相關的含義。
“狎鷗”核心含義源于道家哲學,既是對自然境界的向往,亦是對純真心性的隱喻。
《狎鷗》一詞指的是與海鷗等鳥類親近并玩耍的行為。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犬(狗)和鳥,整個詞共有15個筆畫。
《狎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淮南子·覽冥傳》中,該詞出現在“狎鷗於赤松之槪台”這個句子中。繁體中常使用「狎鷗」來表達該詞的含義。
古時候寫《狎鷗》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版本中,鷗字的左邊是鳥而不是犬,如今被鳥字右邊的口省略所替代。因此,古代寫法是「犬鳥」。
1. 他總是去海邊和狎鷗玩耍。
2. 那個小男孩喜歡狎鷗,他會給它們喂食。
1. 狎玩:指與某人或動物親近并一起嬉戲。
2. 玩耍:表示追逐、嬉戲、遊戲等。
3. 鷗鳥:指鷗類鳥類。
1. 逗弄:表示以某種方式引起對方的注意并與其玩耍。
2. 戲弄:指以戲谑或戲劇性的方式娛樂對方。
疏離:表示遠離、疏遠,與親近的行為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