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質樸而不善辭令。《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何晏 集解引 王肅 曰:“木,質樸;訥,遲鈍。”《後漢書·韋彪傳》:“宜鑒 嗇夫 捷急之對,深思 絳侯 木訥之功也。” 宋 黃庭堅 《古意贈鄭彥能八音歌》:“木訥赤子心,百巧令人老。”《明史·傅珪傳》:“ 珪 居閒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
(2).泛指質樸,無文飾。 唐 顔真卿 《尚書刑部侍郎贈尚書右仆射孫逖文公集序》:“文勝質,則綉其鞶帨;質勝文,則野於禮樂而木訥不華。”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一:“我聽着他那木讷而低抑的聲音……曉得他的内心是虔誠地在替 德甫 哀悼着的。”
(3).指木讷的人。 唐 林滋 《木人賦》:“既無喪無得,亦不識不知。跡異草萊,其言也無莠;情同木訥,其行也有枝。”
"木讷"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詳解
一、基本釋義
"木讷"(mù nè)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人質樸遲鈍、不善言辭 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整體強調性格的内斂、寡言與反應遲緩,但隱含"真誠不虛飾"的特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語義演變與古典溯源
源于《論語·子路》:"剛毅木讷,近仁。" 此處"木讷"與"巧言令色"對立,被孔子視為接近仁德 的品質,指外顯笨拙而内心正直(《古代漢語詞典》)。
當代用法中,"木讷"多帶貶義,形容人思維或言行呆闆(如:"他性格木讷,不善交際"),但文學語境仍保留"淳樸"的褒義色彩。
三、權威詞典引證
"質樸遲鈍,不善于說話:木讷寡言。"(未找到直接線上引用源,釋義參考實體書第7版)
"指人質樸而不善辭令。"(來源:漢語大詞典)
"形容人質樸而不善言辭。"(來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四、使用場景與辨析
"木讷" ≠ "沉默"——前者強調天性使然的笨拙,後者僅為"不說話"的中性描述。
五、文化内涵
在傳統文化中,"木讷"被賦予道德價值。如《莊子》"大辯若讷"、《道德經》"大巧若拙",均将外在的笨拙與内在的智慧關聯,體現東方哲學對"藏拙守真"的推崇。
結論
"木讷"一詞從古至今承載着"外拙内誠" 的雙重性:古義褒揚其質樸近仁,今用多側重反應遲緩。理解時需結合語境,避免片面貶義化,方契合漢語的辯證思維。
“木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ù nè(注意不讀作“mù nà”)。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人性格質樸、不善言辭。源自《論語·子路》:“剛毅木讷,近仁”,強調質樸與遲鈍的結合,古代多含褒義,體現儒家推崇的仁德品質。
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木讷”多含中性或貶義,形容人反應遲鈍、不善表達,甚至呆闆。例如: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搜狗百科》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北山移遍地鞭驽策蹇筚辂撥置擦身常因潮濕唇紅齒白磁通量枞枞戴綠帽子道令紙低溫物理學餌誘藩伯焚蕩甫能告老還家悍戰鴻聲花酒換朝晦缺狐埋狐搰堅牢澆苛酵素寄調界紙金雘盡子曠絕勒石煉格淩殄稆麥闾須毛遂堕井米粉肉濃蔭平遠圃澤雀瘢人間地獄三等九格陝塞耍性子書旨泰山刻石陶令菊團體推揚土宜頑石鮮殺小袋小足系臂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