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質樸而不善辭令。《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何晏 集解引 王肅 曰:“木,質樸;訥,遲鈍。”《後漢書·韋彪傳》:“宜鑒 嗇夫 捷急之對,深思 絳侯 木訥之功也。” 宋 黃庭堅 《古意贈鄭彥能八音歌》:“木訥赤子心,百巧令人老。”《明史·傅珪傳》:“ 珪 居閒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
(2).泛指質樸,無文飾。 唐 顔真卿 《尚書刑部侍郎贈尚書右仆射孫逖文公集序》:“文勝質,則綉其鞶帨;質勝文,則野於禮樂而木訥不華。”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一:“我聽着他那木讷而低抑的聲音……曉得他的内心是虔誠地在替 德甫 哀悼着的。”
(3).指木讷的人。 唐 林滋 《木人賦》:“既無喪無得,亦不識不知。跡異草萊,其言也無莠;情同木訥,其行也有枝。”
“木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ù nè(注意不讀作“mù nà”)。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人性格質樸、不善言辭。源自《論語·子路》:“剛毅木讷,近仁”,強調質樸與遲鈍的結合,古代多含褒義,體現儒家推崇的仁德品質。
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木讷”多含中性或貶義,形容人反應遲鈍、不善表達,甚至呆闆。例如: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搜狗百科》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木讷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行為或表現呆闆、遲鈍、不靈活等特征。 拆分部首為木和讷,其中木是漢字的一個基礎部首,而讷是表音部首。
木讷的拆分筆畫為8畫,其中木為4畫,讷為4畫。
《木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意思為遲鈍、呆闆之意。後來,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獨特特性。
在繁體字中,木讷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木讷的寫法也類似于現代的寫法,隻是一些筆畫的書寫順序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木讷”的使用例句:
與木讷相關的組詞有:木讷不語、木讷無聲。
木讷的近義詞有:呆闆、遲鈍、笨拙。
木讷的反義詞有:機智、聰明、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