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危不屈。形容英勇堅貞。《周書·孝義傳論》:“ 李棠 、 柳檜 竝臨危不撓,視死如歸,其壯志貞情,可與青松白玉比質也。”
“臨危不撓”是由“臨危”和“不撓”組成的成語,指在面臨危險或困境時毫不屈服,保持堅定的意志和正直的品格。該詞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志·魏書·陳泰傳》中“臨危不撓,勇而有義”的表述,後成為形容堅韌品格的固定短語。
從語義結構分析,“臨危”指遭遇險境,“不撓”源自《漢書·叙傳下》中“不桡不诎”的表述,意為不彎曲、不退縮。二者結合後,既包含對客觀險境的描述,更強調主體在困境中的精神力量,《漢語成語大辭典》将其注解為“面對危難不妥協”的剛毅态度。
在應用場景中,該成語多用于褒揚曆史人物或英雄事迹。如《後漢書·耿弇傳》記載耿弇“臨危不撓,有烈士風”,《中華成語大辭典》指出其現代用法可延伸至表彰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抗災救援人員等群體。
與近義詞“臨危不懼”相比,《現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不撓”更側重意志層面的不屈性,不僅指不懼怕危險,更包含與困境持續抗争的能動性。這種細微差别使該成語在褒揚長期堅守正義的群體時更具表現力。
“臨危不撓”是一個成語,指遇到危險時毫不屈服,形容人英勇堅貞的品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lín wēi bù náo,意為在面臨危難時保持堅定,不退縮、不妥協。其中“撓”指彎曲、屈服,引申為在困境中堅守氣節。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周書·孝義傳論》:“李棠、柳桧并臨危不撓,視死如歸,其壯志貞情,可與青松白玉比質也。”,通過曆史人物的事迹強調堅韌不屈的精神。
用法與語法
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人在危急關頭的表現。例如:“他在敵人威逼下臨危不撓,展現了民族氣節。”。
近義詞與延伸
近義詞包括“臨危不屈”“視死如歸”,英文可譯為“not to yield in the face of danger”。
語境示例
適用于贊美英雄人物或強調道德操守的場景,如曆史記載、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刻畫,或現代語境中表彰堅守原則的行為。
以上信息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用法解析,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擴展内容,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璧奎步戲常德産嘏察識趁手敕號詞園嫡裔翻蘇風害浮想篙工告匿詭髻捍索皇組回塗賤役交紛徼繞郊特驕邪敬羨啾喧樂妓靈物六參官樓上駱駝祥子馬調末志末胄男才女貌女監鞶章孅人撬邊清泰蛩韻勸善規過全通去暗投明辱恥沙色生身實底疏忽樹俗立化逃竄苕華替歸同日而語銷漏校外輔導員孝養狎俗霞鹜脅肩低首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