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丁年的意思、丁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丁年的解釋

[age attained one's majority] 成丁的年齡

詳細解釋

男子成丁之年。曆代之制不一。 漢 以男子二十歲為丁, 明 清 以十六歲為丁。亦泛指壯年。《文選·李陵<答蘇武書>》:“﹝足下﹞丁年奉使,皓首而歸。” 李善 注:“丁年,謂丁壯之年也。” 金 元好問 《燈下梅影》詩:“丁年夜坐眼如魚,老矣而今不讀書。” 清 缪慧遠 《友人過訪》詩:“坐上清歌聞子夜,人生行樂及丁年。” 梁啟超 《盧梭學案》:“又凡人生長於一政府之下,及既達丁年,猶居是邦,而遵奉其法律,即默認其國之民約而守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丁年"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專指男子達到承擔賦役或婚姻的法定年齡。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為"成丁的年齡",即男子成年後具備社會職責的階段。中國古代各朝代對丁年的界定略有差異:例如漢代以二十歲為"丁"(《禮記·曲禮》),唐代初期定為二十一歲,後調整至二十三歲(《新唐書·食貨志》。

該詞常出現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如漢代李陵《答蘇武書》中"丁年奉使,皓首而歸"的表述,形象展現使臣壯年出使、暮年歸國的生命曆程。在戶籍制度中,"丁年"與"黃(幼年)""老(老年)"構成年齡分層的三大階段,直接影響國家稅賦征收和兵役征發。

現代漢語中,"丁年"已不作為法律術語使用,但在曆史研究、古典文學解析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其詞源可追溯至甲骨文"丁"字的象形演化,原指釘子的堅固形态,後引申為"壯盛"之意(《說文解字注》,這種語義延伸體現了漢字造字理據與社會生活的緊密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丁年”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男子成丁年齡的詞語,其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丁年”指男子達到承擔賦稅、徭役等社會義務的法定年齡,即“成丁之年”。不同朝代對具體年齡的規定存在差異:

二、延伸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丁年”常被引申為壯年或少壯時期,例如:

  1. 唐代溫庭筠《蘇武廟》中“去時冠劍是丁年”,指蘇武出使匈奴時正值壯年;
  2. 宋代張元幹詞“醉來猶似丁年日”,以“丁年”暗喻青春活力。

三、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規定,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母百尺杵策馬飛輿側室察惠钗頭昌盛赤剝傳案大刀頭釘官石剁肉沸波福物高挑兒格套公共交通貢情挂戀古訓杭紡壑舟荒陋湖海氣昏穢豁除膠漆相投靜慮啳角逐場誇浮酷日略同涖任流水無情理準龍顔鳳姿路倒賣壯丁綿羽末末了牛金旁魄頻句嶈嶈前靈尚儀省鑒生猛詩癡壽爵絲布隨俗沉浮調頻廣播透索鄉村鄉書小妝遐障息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