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莽的意思、伏莽的詳細解釋
伏莽的解釋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叢生的草木。後以“伏莽”指軍隊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潛藏的寇盜。 唐 李德裕 《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始擒伏莽之戎,遽拔升天之險。” 清 黃宗羲 《閻公神道碑銘》:“伏莽一發,必不可支。” ********* 《上李鴻章書》:“方今伏莽時聞,災荒頻見。”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莽的解釋 莽 ǎ 草,密生的草:莽原。草莽。 廣大,遼闊:莽蒼。莽莽(a.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b.形容草木茂盛)。 古書上指一種短節竹。 粗魯,冒失:莽漢。莽撞。魯莽。 姓。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伏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詞源與基本釋義
-
出處
源自《周易·同人》卦的爻辭“九三,伏戎于莽”,原指軍隊埋伏在叢生的草木中(“莽”即草木叢)。
後引申為潛藏的盜匪或危機,如清代黃宗羲《閻公神道碑銘》中“伏莽一發,必不可支”即用此意。
-
引申義
- 軍事埋伏:最初指軍隊藏匿于草莽中伺機行動。
- 潛藏的盜匪:如唐代李德裕《授王元逵平章事制》提到“始擒伏莽之戎”,指剿滅隱藏的敵人。
- 社會隱患: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中“伏莽時聞,災荒頻見”,喻指社會動蕩因素。
用法與例句
- 古籍用例:
《舊唐書》記載“由是攫金有恥,伏莽知非”,形容盜賊因畏懼法度而收斂。
- 現代造句:
“地僻人稀,向多伏莽”,描述偏遠地區盜匪潛伏的現象。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盜匪、隱患、潛伏。
- 反義詞:明示、公開、顯赫。
“伏莽”一詞從軍事術語演變為泛指隱藏的威脅,常見于曆史文獻中,現代多用于書面語境,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潛在危險”或“隱蔽敵人”的涵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景物高大茂盛或是人才出衆。它的部首是“艹”和“木”,總共有16個筆畫。作為一個繁體字,它的寫法是“伏蠒”。在古時候,它的漢字寫法是“伏蒙”。一些例句可以有:“山林之間,濃密的樹木伏莽而生。”,“這個人才實在是伏莽中出現的佼佼者。”一些與《伏莽》相關的組詞可以有:“蓬萊伏莽”、“山林伏莽”。它的近義詞可以是“茂盛”、“繁茂”,反義詞可以是“貧瘠”、“荒涼”。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