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蠶初作繭時在繭外所吐的散絲。 明 黃省曾 《蠶經》:“繭衣,繭外之蒙戎,蠶初作繭而營者也。”
(2).以蠶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南朝 梁 沉約 《究竟慈悲論》:“繭衣纊服,曾不懷疑。”
“繭衣”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礎定義
指蠶開始結繭時吐出的外層松散絲狀物,起到固定繭位的作用。這類絲纖維細碎且含膠量高(約42%),無法直接用于缫絲,但可作為絹紡原料。
古籍佐證:明代《蠶經》記載“繭外之蒙戎,蠶初作繭而營者也”()。
生産應用
繭衣屬于絲織業副産品,需經過剝離工序才能露出内部可用的絲緒。
指用蠶絲織品制成的衣物,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如南朝沈約《究竟慈悲論》中提到的“繭衣纊服”即絲質服飾()。
部分資料提到“繭衣”被引申為成語,比喻通過刻苦努力獲得的才能(如蠶吐絲成繭的過程),但此用法權威性存疑()。另有極低權威性來源稱其為江南傳統服飾,但未見于主流文獻()。
建議結合權威來源(如、)理解本義,其他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繭衣》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昆蟲(如蠶蛾)以及某些幼蟲在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絲狀物質,用于保護自己。
《繭衣》的拆分部首為艸(草字頭),筆畫為13畫。
《繭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詞彙。在繁體字中,繭衣的寫法為「繭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繭衣可以寫作「縑衣」。
繭衣萌芽了,蠶蛾很快就要破繭而出了。
相關組詞:繭蟲、繭絲、繭皮。
近義詞:蛹、繭。
反義詞:破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