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知。《漢書·晁錯傳》:“愚臣亡識,唯陛下財察。”
“亡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亡”(通“無”)和“識”(知識、認知)組成,字面意為“無知”,常用于自謙語境。例如《漢書·晁錯傳》中“愚臣亡識,唯陛下財察”,即晁錯以“亡識”表達自己的謙遜。
語境與用法
佛教特殊含義
在佛教語境中,“亡識”可指人死後的靈魂(中陰身),具有穿越物質障礙的特性,屬于宗教領域的特定概念。
該詞核心含義為“無知”,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古代自謙用法與引申義。如需深入探究佛教定義,建議參考《生與死》等專著。
亡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亡”是漢字的部首之一,也是漢字中的一個獨立字。它的拆分部首是“亠”,表示頭部。而“亡”在互聯網時代更多被用作“失去”的意義,代表着喪失、消逝或離去。它的筆畫數為三畫。
“識”則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是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它的左邊部首是“讠”,表示“言語、語音”。右邊部首是“直”,表示“正直、直言不諱”。識擁有習字十三筆,是一個非常常用的字。
亡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徐無鬼》一文中的“莫看亡識,勿笑它頑也。”這句話來自于古代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作品,意思是不要輕視失去的知識,不要嘲笑它堅強。
在繁體字中,亡識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亡”原來的意思是斬首,後來演變為失去、死亡。而“識”的古代寫法是“識”,它的意思是認識、了解。
以下是一些關于亡識的例句:
1. 他思考了很久,但還是不得其亡識。
2.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的亡識逐漸增加。
3. 不應該嘲笑别人的亡識,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經曆。
亡識的一些組詞包括:遺識、失識、無識等。
與亡識意義相關的近義詞有:失知、喪識、忘識等。
與亡識意義相反的反義詞有:得識、知音、明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