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磨礪以須 ”。謂磨刀以待。比喻作好準備,等待時機。 唐 白居易 《<因繼集>重序》:“更揀好者寄來,蓋示餘勇,磨礪以須我耳。” 宋 蘇轼 《杭州召還乞郡狀》:“今者忽蒙聖恩召還擢用,又除臣弟 轍 為執政,此二事皆非大臣本意。竊計黨人必大猜忌,磨厲以須,勢必如此。” 宋 嶽珂 《桯史·乾道受書禮》:“若其不許,犬羊豈可責以禮度,則臣願陛下深謀遠慮,磨厲以須,忍其小而圖其大。” 清 李漁 《玉搔頭·逆氣》:“孤家久懷大志,欲建雄圖,向來磨礪以須,今始相機而動。”
“磨厲以須”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mó lì yǐ xū,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持續的準備和努力,等待時機的到來。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源與典故
成語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3回:“檄文到日,磨厲以須,車馬臨時,市肆勿變。”,原指軍隊備戰狀态,後引申為廣泛意義上的準備。
“須”的含義
與“磨砺以須”的關系
兩者為同義成語,可互換使用。“砺”與“厲”通假,均指磨刀石,比喻自我錘煉。
以上解釋綜合了《東周列國志》典故、詞典定義及常見用法。如需查看更多示例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詞語《磨厲以須》在漢語中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勤奮努力、刻苦鑽研,時常親自實踐以求更高的境界。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為“石”(矢旁)和“木”(木旁),整個成語共有20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書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法中,漢字的形态和結構有着一定的規律。當一個漢字需要大篆、小篆書寫時,其筆劃會有一些變化。在小篆中,石旁會變為“矢旁”,而木旁則變為“而旁”,所以在《磨厲以須》這個詞中的“磨”用矢旁,而“厲”用了犬旁和祭旁的組合形式。也就是說,《磨厲以須》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是有所出入的。
在繁體字中,成語《磨厲以須》的字形和簡體有所不同。其中,“磨”字保持了矢旁和石旁的組合,但是在“厲”字中,使用的是咒旁,而不是犬旁和祭旁的組合。所以,《磨厲以須》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為“磨厲以鬚”。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一些不同。成語《磨厲以須》中的“磨”字在古代使用的是“砻”的字形,而“厲”字則用了兩個火旁。所以,古代的寫法為“砻厲以鬚”。
《磨厲以須》這個成語也可以在例句中更好地理解。例如,我們可以說:“他一直堅持‘磨厲以須’,終于在音樂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句話意味着他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刻苦學習,最終在音樂領域達到了自己的目标。
與成語《磨厲以須》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磨砺”、“勤奮”、“努力”等。這些詞語都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用來形容一個人為了達到成功而付出努力的情況。
與《磨厲以須》有相似或近義的詞彙有:“學以緻用”、“砥砺前行”等。這些詞彙都表達了一個人通過努力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達到更高的境界。
《磨厲以須》的反義詞可以是“庸庸碌碌”、“敷衍塞責”等。這些詞彙形容一個人不用心、不努力,隻是應付了事,沒有追求更高的目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