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甲。謂不解甲。《左傳·襄公十八年》:“﹝ 齊殖綽 、 郭最 ﹞皆衿甲面縛,坐于中軍之鼓下。” 杜預 注:“衿甲,不解甲。”《北史·周紀下·武帝》:“ 延宗 衆散,衿甲軍門。”《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異姓,縲紲相望。”
“衿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基本解釋
指古代士兵穿着盔甲且不卸下的狀态,常見于軍事場景描述。如《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齊将“衿甲面縛”,杜預注“衿甲”為“不解甲”。此用法強調持續備戰或受降時的狀态。
文獻例證
建議在學術或古文閱讀中優先參考權威典籍的注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或《詩經》原文及注疏。
衿甲是一個漢字詞,由單個字組成。衿意為衣領,甲指甲胄或盔甲。
衿的部首是衣(⻑),總筆畫數為8;甲的部首是田(⺆),總筆畫數為5。
衿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和戰争武器。衿代表衣領,甲代表甲胄或盔甲。古代在打造甲胄或盔甲時,通常也會有衣領的設計,用以保護頸部以及增加舒適度。
衿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襟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衿的舊字形為「衫」,表示衣服的單薄樣式。甲的舊字形為「甲」,表示盔甲的樣式。
1. 他穿着一件高領衣,衿甲分明,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
2. 武将身披堅固的衿甲,勇猛地沖向敵人。
衿孔、衿領、甲殼、甲闆等。
衣領、領口、領圈、盔甲等。
裸露、無領、無甲、裸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