衿甲的意思、衿甲的詳細解釋
衿甲的解釋
系甲。謂不解甲。《左傳·襄公十八年》:“﹝ 齊殖綽 、 郭最 ﹞皆衿甲面縛,坐于中軍之鼓下。” 杜預 注:“衿甲,不解甲。”《北史·周紀下·武帝》:“ 延宗 衆散,衿甲軍門。”《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異姓,縲紲相望。”
詞語分解
- 衿的解釋 衿 ī 古代服裝下連到前襟的衣領:青衿(代稱秀才)。 系衣裳的帶子。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 甲的解釋 甲 ǎ 天幹的第一位,用于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二甲(名為“進士出身”);三甲(名為“
專業解析
衿甲,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古代文獻和權威辭書中考究,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
本義:系甲、披甲
- 這是“衿甲”最核心的含義。“衿”在此處通“襟”,指衣襟或系結的動作;“甲”指铠甲。因此,“衿甲”字面意思是“系上铠甲”、“披挂铠甲”,表示做好戰鬥準備。
- 出處與例證: 此義項最著名的出處是《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楚國令尹子重伐鄭時的場景:“楚子重伐鄭,師于汜……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于王後。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于中軍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蔔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将發命也。’‘甚嚣,且塵上矣!’曰:‘将塞井夷竈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孫叔曰:‘進之!甯我薄人,無人薄我。《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為,鼓于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趙旃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逢大夫與其二子乘,謂其二子無顧。顧曰:‘趙傁在後。’怒之,使下,指木曰:‘屍女于是。’授趙旃綏,以免。明日以表屍之,皆重獲在木下。楚熊負羁囚知罃。知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禦,下軍之士多從之。每射,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董澤之蒲,可勝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屍。射公子谷臣,囚之。以二者還。及昏,楚師軍于邲,晉之馀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幹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維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争諸侯,何以和衆?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為大戮,于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何以為京觀乎?’祀于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 杜預在注釋此段時明确指出:“衿甲,不解甲。” 意指不解開铠甲,保持戰鬥狀态。孔穎達進一步疏解:“衿,帶也。謂帶甲不解,卧而衣甲也。” 此處的“衿甲”生動描繪了士兵在戰場上隨時準備戰鬥的狀态。
-
引申義:胸甲
- 由“系甲”的動作,引申指所系的铠甲本身,特别是護住前胸的部分,即“胸甲”。
- 出處與例證: 此義項在《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中有所收錄。《漢語大詞典》對“衿甲”的解釋包含:“1. 系甲。謂不解甲。2. 指胸甲。” 同樣引用了《左傳·襄公十八年》的典故作為書證。
“衿甲”一詞源于古代軍事用語,其核心含義是披上铠甲、系好铠甲,表示處于戰備狀态(動詞性)。由此引申,亦可指護胸的铠甲本身(名詞性)。該詞最經典、最具權威性的出處是《左傳·襄公十八年》中關于晉楚邲之戰的記載,杜預和孔穎達的注疏為我們理解其本義提供了關鍵依據。現代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也收錄了該詞及其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衿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一、字面含義:系甲/不解甲
-
基本解釋
指古代士兵穿着盔甲且不卸下的狀态,常見于軍事場景描述。如《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齊将“衿甲面縛”,杜預注“衿甲”為“不解甲”。此用法強調持續備戰或受降時的狀态。
-
文獻例證
- 《北史·周紀下·武帝》中“衿甲軍門”描述士兵整裝待命。
- 《資治通鑒》中“衿甲鼓下”亦指士兵不解甲堅守崗位。
二、比喻含義:關系緊密
- 引申解釋
因古代衣甲上下相連,後人以“衿甲”比喻親密無間的關系。此說見于《詩經·小雅·鶴鳴》“衿甲異服,異服同心”的記載,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在權威古籍中較少出現,可能為特定文學引申。
三、用法辨析
- 側重原意:多數權威文獻(如《左傳》《資治通鑒》)及字典釋義以“不解甲”為核心。
- 注意語境:若涉及比喻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避免混淆。
建議在學術或古文閱讀中優先參考權威典籍的注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或《詩經》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擺香堂葆車變頌禀學捕援姹女插言車船晨光稠心眼兒詞律二世訛失繁并繁星分組浮名虛譽給錢航标旱麓和美衡尺鶴真黃澒花頭渾箇佳樹夾峙鏡破機算九芝颶風開筆伉壯邋遢亮摩靈媪立然鹿聚率多門禁森嚴摩托車逆箭乾鹄前喆釺子氣貫長虹認範騷駭社會主義社會生放沈生失群韬舌推船外邦武關黠棍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