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尺的意思、三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尺的解释

(1) [sword]∶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

(2) [laws and statutes written on three-foot bamboo strips]∶指法律。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详细解释

(1).指法律。《史记·酷吏列传》:“ 周 曰:‘三尺安出哉?’”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俭德遵三尺,清朝俟一匡。”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餘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2).引申为法则、准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诗曲·填词名手》:“近 沉寧庵 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

(3).指剑。《汉书·高祖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颜师古 注:“三尺,剑也。” 唐 杜甫 《奉送苏州李十五长史丈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 明 汪錂 《春芜记·说剑》:“俺将此剑赠了你,你早提三尺殛 蚩尤 ,莫教鬼哭与神愁。”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4).指小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最愁人一捻娇姿,更难抛三尺啼哇。”参见“ 三尺童子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尺”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释义:

一、代指剑

古代剑的标准长度约为三尺(周朝上等佩剑规格),故以“三尺”代称剑。如刘邦自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例句:“手持三尺剑,杀尽不平事”。

二、代指法律

因古代法律条文书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称“三尺法”),引申为法律或司法准则。如《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三尺安出哉?”,明代高启《书博鸡者事》中“枉用三尺”即指滥用法律。

三、长度单位

  1. 古代度量:不同朝代尺寸差异较大,如商代三尺约50.85厘米,周代秦时约69.3厘米;
  2. 现代换算:1尺≈33.3厘米,三尺≈1米。

四、引申含义

  1. 代指人自身: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 宗教文化:俗语“举头三尺有神明”中的“三尺”表示近距离的空间概念。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自《史记》、高启文集、度量研究等权威文献(来源:)。若需完整考证,可查阅相关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尺》

“三尺”是一个常见的词语,指的是长度为三尺的物品。在中国文化中,三尺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代表了人们对权力和威严的追求。同时,它也可以引申为一种对高尚品质和道德准则的追求。

根据字典的解释,拆分《三尺》的部首为“㝵”,部首的意思是尺。该字共有六个笔画,其中包括两个横笔画,两个竖笔画,以及两个撇捺笔画。

《三尺》这个词语源自古代,起初是用来指代长度为三尺的物品。在古代社会中,三尺被视为一种规定的度量单位,如战争中的武器、礼仪用品、公务员的尺寸等等。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代表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在繁体字中,“三尺”词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三”字的上方加上两个横笔画,表示人、口的意思;而“尺”字由上面的两个竖笔画和下面的两个撇捺笔画组成。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写“三尺”时会前后分开写,“三”字写在前面,而“尺”字写在后面。这种写法在今天已经不再常见,人们普遍使用连写的方式将两个字写在一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例句:

1. 他身高三尺,却能打败高大的敌人。

2. 长者与小孩子之间,应该保持三尺的距离。

3.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被视为培养人们“三尺讲台”上的君子。

与“三尺”相关的组词有:三尺讲台、三尺童年、三尺剑、三尺之气等等。

与“三尺”意义相近的词语有:三寸、丈二金尺、长尺短尺等。

与“三尺”意义相反的词语有:万里、无尺寸之地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