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idam Basin] 青海省西北部的内陸盆地,面積約 22 萬平方公裡。西部有許多低山和大片流動沙丘。“柴達木”蒙古語即鹽澤之意。盆地中央有中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還有煤礦、鉛鋅礦和石油
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在青海省西北部。介于昆侖山和祁連山之間,為青藏高原内部的陷落盆地。海拔2600柴達木盆地3000米。氣候幹旱,屬内流區。多鹽湖,“柴達木”即蒙古語“鹽澤”之意。中國最大鹽湖察爾汗鹽湖即位于盆地中部。鹽(池鹽、鉀鹽)、石油和鉛鋅礦等資源豐富。
柴達木盆地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柴達木”為蒙古語音譯,意為“鹽澤”(《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該詞形象概括了盆地内鹽湖密布的地理特征。作為專有地理名詞,“柴達木盆地”特指位于中國青海省西北部、被昆侖山、祁連山、阿爾金山環繞的封閉性内陸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
二、地理特征解析
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裡,屬典型的高原荒漠盆地,平均海拔2600-3000米。地質構造以沉積岩為主,蘊藏豐富的雅丹地貌群(如南八仙雅丹),由風蝕作用形成壟崗狀風蝕土墩群。其基底為前寒武紀結晶岩,表層覆蓋巨厚新生代沉積物,形成大量鹽類礦床。
深居内陸導緻極端幹旱,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以上。盆地中心分布察爾汗鹽湖(中國最大鹽湖)、茶卡鹽湖等30餘個鹽湖,鹽儲量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故有“鹽的世界”之稱。
三、經濟價值與文化意義
除鹽礦外,盆地富含石油、天然氣、鉀、锂等礦産,其中鉀肥産量保障全國農業需求,锂資源為新能源産業重要支撐。2020年探明石油儲量超5億噸,天然氣3000億立方米(《中國礦産資源報告》,自然資源部)。
盆地内綠洲依靠冰川融水維系,形成獨特的荒漠-綠洲生态系統。曆史上為絲綢之路南線通道,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在此從事牧業,保留遊牧文化與鹽業生産傳統。
權威參考來源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單元,其含義和特征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側,主體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它被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脈環繞,呈三角形分布,東西長約800千米,南北最寬約300千米,總面積約24萬至26.5萬平方公裡,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
“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因盆地内鹽湖廣布而得名。清代文獻《西域同文志》記載其名源于“地寬敞”的地貌特征。
約3000萬年前,盆地氣候濕潤,覆蓋溫帶落葉林;隨着地殼運動,逐漸演變為幹旱環境,古海洋沉積形成了現今的鹽礦資源。
如需更詳細的地質數據或氣候記錄,可參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文獻(來源:)。
柏署扳留贲贲單單道理電動機鬥十胡遁免菲材改良派感慨更賦躬圭锢陋號躃合法權益花燈戲渾號箭窗缣素交賬桀慠節減進士科覺羅學軍社量才而為廉石淩波池林趾柳條邊莽莽蒼蒼滿生生沒了捆兒苗薅母畜木夯幕友女角泮池跷足抗首七寶車青闼勤苦痊疴人多口雜沙界山茗生産者石炭薯莨絲蟲隋窳俗眼讨治廷見同屬慰存銷金小米面,小米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