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士科的意思、進士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士科的解釋

隋 唐 科舉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 隋炀帝 ,至 唐 代特受重視。以後其他科目僅存空名,無足輕重,進士科遂成為科舉制度中的唯一科目。《太平廣記》卷一七八引 唐 李肇 《唐國史補》:“進士科,始於 隋 大業 中,盛於 貞觀 永徽 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明 陳繼儒 《群碎錄》:“進士科, 隋煬帝 大業 元年始,後世因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四節:“科舉以進士科為主,考試詩賦,以聲病對偶定優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進士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核心科目,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起源與發展
    進士科始設于隋炀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标志着科舉制度的正式确立。至唐代,進士科成為常設科目,與明經科、明法科等并列,但因考試難度高、選拔嚴格,逐漸成為科舉中最受重視的科目。宋代以後,其他科目逐漸式微,進士科最終成為科舉的唯一科目。

  2. 考試内容與特點

    • 唐代:考試以時務策(針對時政的策論)為主,兼考帖經(默寫儒家經典)和詩賦。
    • 宋代:更注重經義和策論,強調對儒家思想的理解與實際應用能力。
    • 錄取難度:唐代每次僅錄取二三十人,約為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需注意此來源權威性較低)。
  3. 社會地位與影響
    進士及第者被視為“白衣公卿”,享有極高社會聲望,是入仕為官的主要途徑。明清時期,進士科與殿試結合,考中者直接授予官職,成為士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4. 曆史評價
    進士科推動了古代選官制度從門第向才學的轉變,但也因後期過度重視文學形式(如八股文)而受到批評。

進士科是科舉制的核心,始于隋、盛于唐,最終成為唯一科目,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進士科的意思

《進士科》是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個科目,也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級别的科目。考取進士科就意味着個人才能和學識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士科的拆分部首是辶(辵),拼音為chuò,表示“走”的意思。進士科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和繁體

進士科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南宋時期,起初是指參加朝廷考試的科目。繁體字為「進士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進士科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舊時的進士科字形中,進字的下面有一個“止”字,士字的上面有一個“隹”字。但在現代漢字簡化過程中,這些額外的部分被舍棄了,所以現在的進士科隻包含“進”和“士”兩個字。

例句

他苦心經營多年,最終考取了進士科。

組詞

- 進士:通過考取進士科的人。
- 進士中舉:指考取進士科的人數較多,争奪激烈的情況。
- 各省進士:指考取進士科的人來自各個省份。

近義詞和反義詞

進士科的近義詞可以是狀元科、榜眼科或探花科,它們都是科舉制度中的其他科目名稱,代表着不同的級别。進士科的反義詞可以是舉人科,舉人科是科舉制度中的一個低級科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