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士科的意思、進士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士科的解釋

隋 唐 科舉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 隋炀帝 ,至 唐 代特受重視。以後其他科目僅存空名,無足輕重,進士科遂成為科舉制度中的唯一科目。《太平廣記》卷一七八引 唐 李肇 《唐國史補》:“進士科,始於 隋 大業 中,盛於 貞觀 永徽 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明 陳繼儒 《群碎錄》:“進士科, 隋煬帝 大業 元年始,後世因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四節:“科舉以進士科為主,考試詩賦,以聲病對偶定優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進士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為重要的常設科目,始創于隋炀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是選拔高級文官的主要途徑。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一、定義與性質

進士科指通過國家級考試選拔“進士”的科目。“進士”一詞本義為“貢舉的人才”,隋唐後特指科舉最高功名獲得者。該科以詩賦、策論為主要考試内容,側重考察士子的文學才華、經學素養及治國理政的見解,被視為“士林華選”,是科舉體系中社會地位最高的科目 (《中國大百科全書》)。

二、曆史沿革與考試内容

  1. 隋唐初創:隋炀帝設進士科,初試策論;唐代完善制度,增加帖經(默寫經文)和雜文(詩賦)。中唐後詩賦成為關鍵,如白居易以《賦得古原草送别》成名 (《唐代科舉與文學》)。
  2. 宋代改革:王安石變法一度取消詩賦,改試經義策論;南宋後詩賦與經義并重,确立“三場試”(經義、詩賦、策論)框架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
  3. 明清定型:考試内容以四書五經為主,文體固定為八股文,需遵循“代聖賢立言”的格式,最終通過殿試者稱“進士及第” (《明史·選舉志》)。

三、社會地位與影響

進士科出身者享有極高榮譽與社會特權:

結論:進士科作為科舉主幹,既是古代選拔精英的政治制度,也是推動儒學傳播、維系社會流動的文化機制,深刻塑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與價值觀 (《中華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


參考來源: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舉制度條
  2.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
  3. 《明史》《清史稿》選舉志部分
  4. 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
  5. 《中華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

網絡擴展解釋

進士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核心科目,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起源與發展
    進士科始設于隋炀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标志着科舉制度的正式确立。至唐代,進士科成為常設科目,與明經科、明法科等并列,但因考試難度高、選拔嚴格,逐漸成為科舉中最受重視的科目。宋代以後,其他科目逐漸式微,進士科最終成為科舉的唯一科目。

  2. 考試内容與特點

    • 唐代:考試以時務策(針對時政的策論)為主,兼考帖經(默寫儒家經典)和詩賦。
    • 宋代:更注重經義和策論,強調對儒家思想的理解與實際應用能力。
    • 錄取難度:唐代每次僅錄取二三十人,約為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需注意此來源權威性較低)。
  3. 社會地位與影響
    進士及第者被視為“白衣公卿”,享有極高社會聲望,是入仕為官的主要途徑。明清時期,進士科與殿試結合,考中者直接授予官職,成為士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4. 曆史評價
    進士科推動了古代選官制度從門第向才學的轉變,但也因後期過度重視文學形式(如八股文)而受到批評。

進士科是科舉制的核心,始于隋、盛于唐,最終成為唯一科目,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兒白衣酒奔注笾筍俵子畢露布散長價觇見塵寰沖僻船台粗淺淡厮倒惑喋聒抵诃定調繁陰發善蓋磨改俗遷風格納貢賓圭瑞誨奸導淫诨衣火赫胡日鬼急手考擊克勤陵奪領狀六班茶脈理毛愣明約木稷刨花篷布骈首就逮僻語畎渎儒俊十二舐足睡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探頭縮腦填河天行時氣田壄調唆同指危心誣漫無需骛揚西除東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