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池沼名。在 長安 終南山 下。 清 陳維崧 《水龍吟·安慶龍二為舍人光能知夙生事》詞:“三生石上,精靈依稀認得重來路。 終南山 下, 淩波池 畔,紅泉緑樹。”
“淩波池”是唐代長安地區的一處池沼名,具體位于終南山下。該名稱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文人陳維崧的詞作《水龍吟·安慶龍二為舍人光能知夙生事》中,其中提到“終南山下,淩波池畔,紅泉緑樹”,借景抒懷,帶有文學意象的渲染。
據部分文獻補充,此池可能還關聯一則傳說:相傳唐玄宗曾于夢中受龍女之托創作《淩波曲》,後于淩波池畔演奏,池中龍女現身緻謝。這一典故雖豐富了其文化内涵,但因記載來源權威性較低(如),可能存在傳說與史實的混淆。
綜合來看,“淩波池”作為曆史地名,其核心含義明确,但具體細節因文獻差異而略有不同,需結合權威史料進一步考證。
淩波池是一個成語,指一個波濤洶湧的湖泊或池塘。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物的氣概和風姿。淩波池的含義可以引申為超群出衆,引人注目。
淩:冫(冰)+ 夕(夜)+ 乃(由)= 13筆
波:水(氵) + 皮(欠)+ 勹(包) = 8筆
池:氵(水)+ 土(土) = 6筆
淩波池最早出現在《晉書·卷五十四·李密傳》中。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用淩波池來描述美麗的湖泊或優雅的人物。繁體字為「淩波池」。
在古代,淩波池的寫法和現在大緻相同,隻是字形稍有不同。例如,淩的舊字形為「淩」,波的舊字形為「缽」,池的舊字形為「漦」。
不見淩波池上月,滿地離人是夢中。
淩波池是一個詞組,沒有與之相關的常見組詞。
美景、美麗的湖泊、風景如畫。
平靜的湖泊、平凡世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