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賦的意思、更賦的詳細解釋
更賦的解釋
漢 代以納錢代更役的賦稅。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按規定輪番戍邊服兵役,稱為更。不能行者,得出錢入官,雇役以代。《漢書·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者正卒無常人,皆當疊為之,一月一更,是謂卒更也。貧者欲得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月二千,是謂踐更也。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亦名為更,律所謂繇戍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當自戍三日,不可往便還,因便住,一歲一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以給戍者,是謂過更也。”《後漢書·明帝紀》:“又所發 天水 三千人,亦復是歲更賦。” 李賢 注:“更,謂戍卒更相代也;賦,謂雇更之錢也。”
詞語分解
- 更的解釋 更 ē 改變,改換:更正。更生(重新獲得生命,喻複興)。更衣(a.換衣服;b.婉辭,上廁所)。更定(改訂)。更疊(輪流更換)。更遞。更番。更新(舊的除去,新的建起)。更張(調節琴弦,喻變更或改革)。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更賦是中國秦漢時期的一種代役稅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
基本定義
更賦是漢代允許男子以繳納錢币代替親自服兵役或勞役的賦稅形式。適用于23至56歲的男子,他們需按規定輪番戍邊或服兵役,若無法親自服役,可出錢由政府雇人代役。
-
分類與實施方式
- 更卒:每年需為地方服1個月勞役,親自服役稱為“踐更”。若不願服役,可繳納2000錢(或300錢,不同記載有差異)雇人代役,稱為“過更”。
- 正卒:正式兵役,通常為1年,需在郡國接受軍事訓練。
- 戍卒:每年戍守邊疆3天,若不服役則繳納300錢代役。
-
賦稅性質
即使實際所需服役人數減少,官府仍會強制征收代役錢,使更賦逐漸演變為固定稅種。例如《漢書·昭帝紀》記載,朝廷曾免除百姓拖欠的更賦,側面反映其強制性。
-
曆史演變
該制度始于秦代,漢初沿用,目的是緩解勞動力與軍事需求的矛盾,但也加重了農民負擔。通過“踐更”與“過更”的區分,既保障了戍邊人力,又為財政提供了收入。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施案例或不同時期的調整,可參考《漢書》相關記載及漢代經濟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更賦》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這個詞來自哪裡?有繁體字嗎?在古代是怎樣書寫的?能否給出一些例句?還有,你能給出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嗎?
《更賦》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在古代掌管文學和藝術的政府官員。其中,“更”的部首是“曰”,筆畫數為7;“賦”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8。
《更賦》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官制,特指負責管理文學和藝術的官員。在古代文字書寫中,繁體字是「更賦」。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較為複雜,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會有不同的寫法。然而,根據我對古代文獻和書法的了解,可以說《更賦》在古代的常見寫法與現代并無太大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更賦》的例句:
1. 古代朝廷重視文化發展,所以設立了專門的官職——《更賦》。
2. 《更賦》負責文學作品的鑒定和獎勵。
至于相關的組詞,可以将《更賦》結合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彙,例如:文化更賦、官職更賦等。近義詞可以包括文官、文壇官員,反義詞可以是武職、武将等。
希望這些答案對你有所幫助!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