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器六瑞之一,為伯所執。以人形為飾。《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 鄭玄 注:“信當為身,聲之誤也。身圭、躬圭,蓋皆象以人形為瑑飾,文有麤縟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長七寸。” 孫诒讓 正義:“信圭蓋僅具頭身,躬圭則兼琢四枝為别異也。”
躬圭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重要玉器,屬于“六瑞”制度中的等級象征,具體釋義如下:
定義與用途
躬圭是周代帝王授予諸侯的六種玉制信物之一,專為伯爵所執。其功能是标識身份等級,用于諸侯朝見天子或重要禮儀場合,體現周代“以玉禮天地四方”的禮法制度。
形制特征
躬圭長約七寸,頂部及左右兩肩呈圓形,整體造型模拟人躬身屈體的姿态,紋飾較為簡略。與侯爵所執的“信圭”(又稱身圭)相比,躬圭的雕刻更注重四肢細節,而信圭僅表現頭身輪廓。
象征意義
其名稱“躬”取自“鞠躬”之意,寓意伯爵需謹慎行事、謙恭守禮以保身治國。鄭玄在《周禮注》中強調,躬圭與信圭均以人形為飾,區别在于紋飾粗細,暗含不同爵位的行為規範。
文獻依據
《周禮·春官·大宗伯》明确記載六瑞制度:“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進一步考證了躬圭與信圭的形制差異。
提示:如需了解六瑞中其他玉器(如鎮圭、桓圭)的詳細區别,可參考《周禮》原文或漢代經學注釋文獻。
躬圭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其詞義為“恭敬、拜倒”。該字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躬(gōng)和圭(guī)。部首部分為躬(身部),筆畫數為10畫;圭為圭部,筆畫數為6畫。
《躬圭》在《康熙字典》中有記載,是中國古代經典《詩經·魯頌·泮水》中的一句詩:“亹亹瞻瞻,我心匪豫。”其中“亹亹瞻瞻”即為“躬圭”的意思。在繁體字中,躬圭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躬圭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細微差别。躬字的古代寫法為身字旁加上“叢”字旁,下方為一橫;圭字的古代寫法為口字旁加上“王”字旁,上方為一點,下方為兩點。總體而言,古代漢字寫法相較于現代字形會更為繁複。
1. 他在長者面前躬圭行禮,表達了他對長者的尊敬。
2. 這位學生躬圭學習,以求獲得更好的成績。
3. 在傳統文化中,尊敬師長是一種躬圭行鞠的重要表現形式。
以下是一些與躬圭相關的組詞:
躬身(gōng shēn):指恭敬地彎下身體,表達對長者或上級的敬意。
躬行(gōng xíng):指恭敬地遵守、執行。
躬自反省(gōng zì fǎn xǐng):指恭敬地反省自己的行為,尋求改正和成長。
近義詞:遵從、尊重、禮貌
反義詞:傲慢、放肆、不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