缣素的意思、缣素的詳細解釋
缣素的解釋
(1).細絹。可供書畫。 晉 葛洪 《抱樸子·遐覽》:“縑素所寫者,積年之中,合集所見,當出二百許卷。” 南朝 梁 虞龢 《論書表》:“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寫 河上公 《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吳道子》:“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筆迹磊落,遂恣意於壁牆。”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五:“ 米元暉 善畫,能以古為今,蓋妙於薰染縑素。”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篇卷》:“大約篇從竹簡,卷從縑素;因物定名,無他義也。”
(2).指書冊或書畫。 南朝 梁 虞龢 《論書表》:“縑素之工,殆絶於昔。”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三:“命 蔡京 、 梁師成 、 黃冕 輩編類其真贋,紙書縑素,備盡卷帙。”《明史·隱逸傳·倪瓒》:“求縑素者踵至, 瓚 亦時應之。” 清 趙翼 《範莪亭孝廉得二扇面》詩:“縑素垂千秋,應可慰毅魄。”
詞語分解
- 缣的解釋 缣 (縑) ā 雙絲的細絹:缣素。缣缃。缣帛。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素的解釋 素 ù 本色,白色:素服。素絲。 顔色單純,不豔麗:素淨。素淡。素妝。素雅。素描。 潔白的絹:尺素(用綢子寫的信)。 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素質。素養。素性。素友(真誠淳樸的朋友)。 物的基本成分
專業解析
缣素,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書寫繪畫材料,特指細密、均勻的雙絲平紋絹。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
字義與材質特性
- 缣:本義指雙經線或雙緯線織成的細密絲織物,質地較普通絹更為厚實堅韌。《說文解字》釋:“缣,并絲缯也。” 意指由雙股絲線并織而成的絲織品。
- 素:本義指未經染色、本白色的生帛。《說文解字》釋:“素,白緻缯也。” 指潔白細密的絲織品。
- 缣素合稱:指用雙絲織法制作、質地細密均勻、未經染色的白絹。其特點是表面平滑、結構緊密、不易滲墨,是書寫繪畫的理想載體。
-
主要用途
- 書寫載體:在紙張普及之前(尤其是漢代及更早),缣素是重要的書寫材料之一,用于抄寫文書、典籍、信件等。因其成本較高,常與竹簡并用,用于重要文獻。《後漢書·蔡倫傳》提到“缣貴而簡重”,可見其價值。
- 繪畫基底:缣素更是中國古代繪畫(尤其是卷軸畫)的傳統基底材料。畫家在其上施以水墨或顔料創作。因其質地優良,能較好地表現筆墨效果,承載了大量傳世名作。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中多次提及畫家在缣素上作畫。
-
曆史地位與文化意義
- 缣素代表了古代絲織工藝的高水平,是“絹帛”類書寫繪畫材料中的上品。
- 因其質地優良且成本較高,常被視為貴重物品,有“缣貴如金”之說,也常用于賞賜或酬謝。
- 在書畫史上,“缣素”一詞常作為繪畫的代稱或泛指繪畫作品。如談論某畫家“精于缣素”,即指其擅長繪畫。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漢字字義的經典工具書,對“缣”、“素”二字的本義有權威解釋。可參考中華書局的點校本或線上資源如國學大師《說文解字》(請核實鍊接有效性)。
- 《後漢書》 (南朝宋·範晔撰):正史之一,其《蔡倫傳》記載了早期書寫材料的情況,提及缣素的價值。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後漢書》(請核實鍊接有效性)。
- 《曆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撰):中國第一部系統的繪畫通史著作,詳細記載了唐代及以前畫家在缣素等材料上的創作活動。可參考人民美術出版社等權威出版社的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缣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細密的白絹,古代常用于書寫或繪畫。這種材質輕薄堅韌,適合保存文字和畫作,因此成為文人墨客的重要載體。
二、字義分解
- 缣(jiān):雙絲織成的細密絹帛,質地較普通絹更厚實。
- 素(sù):本義為白色、未染色的絲織品,引申為質樸、本色。
三、擴展含義
隨着使用場景延伸,該詞也可代指書畫作品或書冊。例如《宋史》記載張去華的文章被“以缣素寫其論為十八軸”,即以缣素為載體的裝裱形式。
四、文獻例證
- 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缣素所寫者,積年之中合集二百許卷”,反映其作為書籍載體的功能。
- 南朝虞龢《論書表》記載道士備好缣素卻無人能書寫《老子》,側面體現其對書寫者的技藝要求。
權威參考:漢典将其定義為“供書畫用的白絹”,與《抱樸子》《宋史》等古籍用例一緻,可信度較高。
别人正在浏覽...
抱舋别針秉成璧潤不鹹不淡采摘拆股禅燈車檐吹冷齑垂問春秋戰國春望詞組禫祭番菜傅相珙璧公式化光盤行動過幸诃導畫缋黃穣穣黃鴨萑葦賄財輝石怙終不悔家儅降祚攪棒基本上急持街道廳驚遁經官動府旌嘉金昴金農禁氣戢影駒子蠟牋鎳币盤石之安跑馬占圈貧竈清風明月神蟲蛇蚖鼠盜狗竊鼠李桃花紙挺杖文官聞所不聞鰕槎仙人柱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