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煤。《隋書·王劭傳》:“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香餅,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餅之火,可終日不滅。” 清 徐以升 《炙硯》詩:“炙餘資石炭,化處受玄霜。”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緒言:“ 東漢 末 曹操 開始用石炭。”
“石炭”是漢語中對煤炭的古代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石炭指由古代植物經地質作用形成的固态可燃礦物,即現代所稱的煤炭。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描述其燃燒特性與木炭相似。
指地質年代中的石炭紀(約3.58-2.98億年前),該時期因全球大規模成煤作用得名。例如安徽巢北地區下石炭統地層以濱海相石灰岩為主。
成語中比喻受壓迫的群體,如形容貧困農民、弱勢勞動者等。此用法突顯物質特性與人文處境的關聯性。
現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但在日語、韓語中仍保留“石炭”(sekitan、seoktan)指代煤炭。地質學文獻中常見于描述含煤地層。
注: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地質剖面資料,可參考《水經注》《本草綱目》及《中國地層典》等文獻。
石炭是指煤炭,是一種礦物質,由植物經過數千年的壓縮和化學反應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通常用作燃料。石炭通常呈黑色,硬度較高,含有豐富的能源,是工業生産和能源供應的重要來源。
石炭的拆分部首是石,由3劃組成;炭的拆分部首是火,由4劃組成。整個詞共7個筆畫。
《石炭》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中國古代的字典。它是根據古代漢字的形狀、讀音和義項來編纂的,提供了很多漢字的解釋和用法。
繁體字的寫法是「石碳」,「碳」和「炭」的字形相近,表示煤炭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按照《說文解字》的記載,石炭的古代寫法為「石替単」,其中「単」是「炭」的前身字,表示煤的意思。這種古代寫法已經不再使用。
1. 這座城市以石炭為主要能源,工業發展迅速。
2. 火車運輸大量的石炭到工廠。
3. 石炭燃燒時會釋放二氧化碳。
石炭場、石炭礦、石炭工人、石炭化學、石炭儲備
煤、煤炭、碳質燃料
水、液體燃料、可再生能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