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薯莨的意思、薯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薯莨的解釋

植物名。多年生纏繞藤本,地下具塊莖,外紫黑色,内為棕紅色,煮汁染絲絹為薯莨綢,也稱拷綢。也可染棉、麻織物和魚網、漁衣等,使利水耐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薯莨(學名:Dioscorea cirrhosa Lour.),又稱紅孩兒、山豬薯,是薯蓣科薯蓣屬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其塊莖富含單甯,在傳統應用與工業領域具有重要價值。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植物學特征詳釋其義:


一、基本釋義

  1. 植物本體

    薯莨的塊莖呈不規則團塊狀,表面深褐色,内部棕紅色,具網狀紋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塊莖”,強調其藥用與染色功能。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藥用特性

    塊莖入藥稱“紅藥子”,性平、味苦微酸,傳統用于活血止血、理氣止痛。《中藥大辭典》載其可治崩漏、産後出血、關節痛。

    來源:《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二、核心特征

  1. 形态辨識

    莖具刺,葉革質,基部心形;塊莖表皮皺縮,切面可見紫紅色汁液滲出。《中國植物志》描述其“塊莖富含鞣質,斷面遇氧呈藍黑色”。

    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電子版(http://frps.iplant.cn/

  2. 染色應用

    因含高達30%的單甯,薯莨汁是傳統染布原料。嶺南地區用于染制香雲紗(莨綢),使織物呈現獨特的棕褐色并具防腐性。

    來源:《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産》


三、應用價值


四、相關辨析


參考文獻

: 《中藥大辭典》(第二版)第2685頁

: 《中國植物志》第16(1)卷第73頁

: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香雲紗染整技藝

: 張明哲等. 薯莨鞣質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J]. 中草藥, 2020, 51(10): 2791-2797.

: 《中華本草》第8冊第332條

網絡擴展解釋

薯莨(讀音:shǔ liáng/shǔ làng)是薯蓣科薯蓣屬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學名Dioscorea cirrhosa,具有多重價值。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該詞含義:

一、植物特征

塊莖呈不規則球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内部鮮紅色,幹燥後變紫黑色。莖部帶刺,葉片革質,對生或互生,夏季開穗狀花,果為三棱狀扁圓形。

二、核心用途

  1. 藥用價值
    性味苦、微酸、澀,具活血止血(治崩漏、咳血)、收斂固澀(止瀉)、理氣止痛(緩解腹痛)等功效。但需注意其含縮合鞣質,過量可能引發毒性反應。

  2. 工業應用
    塊莖含膠質,可提取天然染料,用于染制“拷綢”(又稱香雲紗),賦予織物防水耐用的特性,傳統上用于漁網、麻布等。

三、名稱溯源

别稱達十餘種,如赭魁(《名醫别錄》)、紅孩兒(湖南)、血母(廣西)等,均與其紅色汁液或藥用特性相關。其學名中“cirrhosa”指卷須狀特征,中文名“莨”源自古代染料植物稱謂。

四、注意事項

藥用需遵醫囑,内服常規劑量為3-9克,過量易緻中毒;外敷可治燒傷、帶狀疱疹。工業染布時需冷水手洗以防褪色。


注:讀音存在方言差異,普通話推薦讀作“shǔ liáng”,部分地區亦讀“shǔ làng”。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汗布拉宮安身為樂百能百俐不周延不訾之器抄寫承間俶辰刺劍麤論帶領代庸彈盡援絕道終點汙對景對抗返初服封還扶颠稿底高腴漢陽造黑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瑊玏莢物機動揭榜進遷基态口願攬辔冷锉涼不絲兒夢撒撩丁囊頭内侄乾笃撁五挂四謙裕青冥客秋罷繞霤散勇生力軍神來食天獅子滾繡毬收兌死乞白賴素帱酥懈跳攻調嘴弄舌銅爵妓投誠王班枉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