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薯莨的意思、薯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薯莨的解釋

植物名。多年生纏繞藤本,地下具塊莖,外紫黑色,内為棕紅色,煮汁染絲絹為薯莨綢,也稱拷綢。也可染棉、麻織物和魚網、漁衣等,使利水耐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薯莨(讀音:shǔ liáng/shǔ làng)是薯蓣科薯蓣屬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學名Dioscorea cirrhosa,具有多重價值。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該詞含義:

一、植物特征

塊莖呈不規則球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内部鮮紅色,幹燥後變紫黑色。莖部帶刺,葉片革質,對生或互生,夏季開穗狀花,果為三棱狀扁圓形。

二、核心用途

  1. 藥用價值
    性味苦、微酸、澀,具活血止血(治崩漏、咳血)、收斂固澀(止瀉)、理氣止痛(緩解腹痛)等功效。但需注意其含縮合鞣質,過量可能引發毒性反應。

  2. 工業應用
    塊莖含膠質,可提取天然染料,用于染制“拷綢”(又稱香雲紗),賦予織物防水耐用的特性,傳統上用于漁網、麻布等。

三、名稱溯源

别稱達十餘種,如赭魁(《名醫别錄》)、紅孩兒(湖南)、血母(廣西)等,均與其紅色汁液或藥用特性相關。其學名中“cirrhosa”指卷須狀特征,中文名“莨”源自古代染料植物稱謂。

四、注意事項

藥用需遵醫囑,内服常規劑量為3-9克,過量易緻中毒;外敷可治燒傷、帶狀疱疹。工業染布時需冷水手洗以防褪色。


注:讀音存在方言差異,普通話推薦讀作“shǔ liáng”,部分地區亦讀“shǔ làng”。

網絡擴展解釋二

《薯莨》是什麼意思

《薯莨》是一個漢語詞語,指一種可以用來提取澱粉的植物。它通常用來指代馬鈴薯,也被稱為土豆或洋芋。

拆分部首和筆畫

《薯莨》的部首是艹,拆分成薆(艹,11畫)和莨(艹,9畫)。

來源

《薯莨》一詞來源于傳統的農業文化,最早記載于《現代漢語詞典》。通過提取澱粉的植物這一意義,稱呼馬鈴薯。

繁體

《薯莨》的繁體字為「薯莖」,分别由「薯」(草字頭,12畫)和「莖」(草字頭,9畫)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薯莨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鑒于薯莨一詞的較新,沒有太多古代的寫法記錄。

例句

1. 我昨晚煮了一鍋薯莨湯,非常美味。

2. 冬天來臨時,農民們開始收薯莨。

組詞

1. 馬鈴薯

2. 薯類

3. 莨菪堿

近義詞

1. 土豆

2. 洋芋

反義詞

1. 其他蔬菜

2. 其他澱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