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淺薄勢利的世俗人的眼睛。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将軍霸》:“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2).借指淺薄、勢利的庸俗人。 宋 梅堯臣 《吳沖卿鼓契》詩:“時移世異不改易,俗眼厭舊君前非。” 清 黃景仁 《題可堂印譜》:“籲嗟俗眼多,曲説中肝肺。”
(3).塵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渙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4).指一般人的眼睛。《花城》1981年第1期:“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愛上了物理學,開始用他那對敏銳、機靈的大眼睛去探索俗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
“俗眼”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世俗人的淺薄眼光
指被世俗偏見或勢利心态局限的視角,常帶有貶義。例如杜甫《丹青引贈曹将軍霸》中“途窮反遭俗眼白”,即表達因落魄而被世俗輕視的境遇。
借指庸俗之人
直接代指淺薄、勢利的普通人,如宋梅堯臣詩句“俗眼厭舊君前非”,諷刺世俗之人的短視。
凡夫俗子的視角
強調與超凡脫俗相對的平凡眼光,如《集異記》中“俗眼不識神仙”,暗含對普通人認知局限的感慨。
泛指一般人的眼睛
中性表述,僅指代大衆的普遍看法,如“俗眼多不識真才”。
該詞隱含對獨立思考和超越平庸的倡導,與“慧眼”“法眼”等詞形成對比,強調突破表象、追求本質的價值觀。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3、5的文學引證。
俗眼(sú yǎn)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形容一個人的眼光平凡、庸俗、缺乏見識。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亻”和“目”,分别表示人和眼睛。部首“亻”表明俗眼是和人相關的詞語,而部首“目”則說明其與眼睛有關。
筆畫方面,俗眼由4筆組成。其中,“俗”字有9畫,由“亻”、“攵”、“口”組成,表示一個人向着庸俗走的樣子。“眼”字有5畫,由“目”、“艮”組成,表示眼睛。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對于智慧和見識的要求較為嚴格,認為一個人的眼光應該高尚、獨特。而那些對于生活、世事看得很泛泛的人,就被稱為“俗眼”。
在繁體字中,俗眼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俗眼」。
古時候,俗眼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俗”字為例,它的古代寫法為「塞古山」,表示人走向谷底,境況低劣。古代寫作「塞古山」是基于形聲,意為人處于低俗的環境中。
一個例句中可以使用俗眼來形容一個人的眼光。例如,“他隻看重物質利益,對于精神追求完全沒有興趣,真是一個俗眼。”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人眼光平庸、隻注重世俗利益的意思。
除了“俗眼”,還可以組合其他詞語來形容相似的意思,如“庸庸碌碌”、“眼光短淺”、“見識狹窄”等。
與“俗眼”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慧眼”、“洞察力”、“博識”等,表示一個人眼光高遠、有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