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onomize and decrease] 減少用度或費用
節約減省。《舊唐書·肅宗紀》:“自今以後,朕常膳及服禦等物,并從節減,諸作坊造坊并停。”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京邊折銀給軍皆是六錢五分, 薊鎮 獨是四錢五分。始者蓋因本鎮米賤,權為節減,原非經制。” 梁啟超 《開明專制論》:“至於預算,政府常欲膨脹,人民常欲節減,此普通之現象也。”
“節減”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節”和“減”兩個語素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應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語境,如財務規劃、政策文件、企業管理等場景。例如:
近義詞對比
反義詞
常見誤用
需注意與“節儉”的區别:
“節減”是“節約+減少”的複合動作,多用于組織或系統性場景,強調通過主動控制實現資源優化。
節減,指減少、簡化或削減。它表示對某種事物或行為進行限制或減少,尤其是在經濟、資源等方面。
節減的拆分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2。
節減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節省的方式來控制消費和保護資源,因此逐漸衍生出了“節減”這個詞。
節減的繁體字為「節減」。
在古時候,節減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有些古代文獻中将其寫作「節剪」或「節減」,但它們的意思都和現代漢字相同。
1. 在目前資源匮乏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節減浪費。
2. 為了緩解交通擁堵,政府決定節減私家車的使用。
節儉、節省、減少、減輕等。
削減、縮減、減少等。
增加、擴大、擴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