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苗薅的意思、苗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苗薅的解釋

除去禾苗間的雜草。亦比喻平定地方叛亂。 唐 韓愈 《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自吾舅殁,五亂於 汴 者,吾苗薅而髮櫛之幾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苗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在農作物生長初期進行的田間管理活動,主要包括間苗(去除過密或弱小的幼苗)和除草(除去田間雜草)。這兩個環節常常是結合進行的,目的是為健壯的禾苗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确保其獲得充足的光照、水分和養分,最終提高作物産量和品質。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分字釋義與組合意義

    • 苗: 指農作物的幼苗,是田間管理的主要對象。
    • 薅: 本義是用手拔除(草等)。在農事活動中,特指拔除雜草或間拔過密的、不需要的農作物幼苗。
    • 苗薅: 将“苗”與“薅”組合起來,其動作對象既包括需要保留的“苗”(通過間苗來優化其生長空間),也包括需要清除的雜草(通過除草來減少競争)。因此,“苗薅”是一個概括性的農事活動術語,指在作物苗期進行的以優化苗情、清除雜草為核心的管理工作。
  2. 具體農事操作

    • 間苗: 在播種出苗後,幼苗密度過大時,按照一定的株距拔除部分弱小、病殘或多餘的幼苗,保留健壯的個體。這是“苗薅”中針對“苗”本身的操作。
    • 除草: 在作物生長早期,人工或借助工具(如小鋤頭)拔除或鏟除田間與作物争奪養分、水分和陽光的雜草。這是“苗薅”中針對“草”的操作。
    • 這兩項工作往往同時進行,農民在田間行走時,一手間苗,一手除草,統稱為“苗薅”。
  3. 目的與重要性

    • 優化生長空間: 通過間苗,确保留下的健壯幼苗有足夠的空間生長,避免因擁擠導緻光照不足、通風不良。
    • 減少資源競争: 通過除草,消除雜草對水分、養分和陽光的争奪,使有限的資源集中供給農作物。
    • 促進根系發育: 適時的苗薅(尤其是結合中耕的薅鋤)能疏松土壤,改善通氣性,有利于作物根系下紮。
    • 預防病蟲害: 雜草往往是病蟲害的中間寄主或藏匿場所,清除雜草有助于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 提高産量與品質: 最終目的是通過精細的苗期管理,為作物的健康生長打下基礎,從而獲得更高的産量和更好的農産品品質。
  4. 相關表達與語境

    • “苗薅”常與“管理”、“工作”、“時節”等詞搭配使用(如“做好苗薅管理”、“苗薅時節”)。
    • 它強調的是一種在特定生長階段(苗期)進行的、需要人工精細操作的田間勞動。
    • 在傳統農業中,“苗薅”是精耕細作的重要體現。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苗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結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字面解釋

2.比喻義

在古代文獻中,“苗薅”常被引申為平定地方叛亂或治理混亂局面。例如,唐代韓愈在《許國公神道碑銘》中寫道:“五亂於汴者,吾苗薅而發栉之幾盡”,即以除草比喻平定叛亂,強調清除禍亂、恢複秩序。

3.文學用例

明代詩詞中也有相關引用,如林弼的詩句“芝蘭從草伍,稂莠為苗薅”,以雜草(稂莠)與良苗對比,暗喻對惡勢力的清除。

4.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苗薅”已較少使用,更多作為古文詞彙出現,需注意其特定語境與比喻意義。

“苗薅”本義為田間除草,引申為治理混亂或平定叛亂,兼具農業與政治的雙重意涵。具體使用需結合上下文,避免現代語境中的誤用。如需更詳細出處,可參考韓愈著作及明代詩詞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闇騃白發魚傍排冰炭不相容不敢自專簿扇猜謀參奏陳疇赤龍子抽割鋤粟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打饑荒丹憤打烊佃仆地寶惡谥昉始焚靡撫物鼓隸寒芽皇城戶伯結縎結引寄公經史百子冀望渴盼匡霸揆策昆從癞皮淚容流星龍戰于野木牛流馬木楊城毆捶牽頓柔膩鋭筆三賴草灑然稍屬涉曆沈靜失措食蛤梨拾揀熟梅天樹熟兒四趁天從人原推溯土模賢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