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衆人齊舉以築實地基的木制工具。 曹禺 《日出》第二幕:“現在他們正呼着‘小海號’,一個高亢的聲音領頭,二三十個嗓音接應着,唱聲停頓的空間,夾雜着兩三排木夯‘嗨唉,嗨唉’砸地的工作聲。”
“木夯”是一種傳統建築工具,主要用于夯實土地或地基,具體解釋如下:
木夯是由木頭制成的夯具,形狀多為長方形或圓柱形,一端較粗、一端較細。其功能是通過反複提起和砸落,将松散材料(如泥土、砂石)壓實,使地基更加穩固。
打夯常伴隨勞動號子,形成獨特的協作文化。例如《記住鄉愁》描述的“小海號”,展現了集體勞動的節奏感和凝聚力。
若需了解其他夯具(如石夯、鐵夯)或更詳細技術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建築史資料。
《木夯》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用木材做成的夯。夯指的是用錘子敲打物體以增強密實度或穩固性的行為。
《木夯》中的“木”是木字的意旁(部首),表示與木材相關;“夯”是一個單獨的字形,由五個筆劃組成。
《木夯》一詞來源于民間工藝中的建築施工技術。古時建築工人在修建建築物時,經常使用木夯來敲打土地,以增強地基的堅固度。隨着時代的發展,木夯漸漸成為一種特定的工具,并成為民間詞彙。
《木夯》的繁體字為「木夯」,和簡體字形相同。
古時候寫作“木”字的偏旁通常是「林」,寫成「籠」的形狀。寫作“夯”的古字多為「䖓」或「䖒」。
1. 他用木夯敲打地基,為建造房屋做準備。
2. 工人們手持木夯,一錘一錘地夯實土地。
木材、木工、木屋、夯實、夯土
木槌、木錘、木敲、夯擊
松散、疏松、松軟、脆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