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ol front school in ancient times] 古時學校前的水池
學宮前的水池。 元 汪克寬 《泮宮賦》:“步前除以徜徉兮,覩泮池之澄碧。” 明 李東陽 《鳜魚圖為掌教謝先生作》詩:“泮池雨過新水長, 江 南鱖魚大如掌。” 清 黃遵憲 《罷美國留學生感賦》:“諸王立橫卷,百蠻環泮池。”參見“ 泮水 ”。
“泮池”是古代中國教育建築中的重要元素,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泮池是位于古代學宮(如文廟、孔廟)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象征官學身份。其名稱源于“泮宮之池”,其中“泮宮”指諸侯設立的學校,與天子太學的“辟雍”相區别。
“泮”字本義為冰河半融(《廣韻》注音“普半切”),後引申為學宮代稱;“池”即水塘,二者結合凸顯教育與自然融合的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南京夫子廟泮池),可參考來源網頁。
泮池(pàn chí)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代古代宮廷内東池與西澤的合稱。
泮池由水(氵)部和河(氵)部組成,總共有9個筆畫。
泮池一詞最早見于《尚書·洪範》:“泮林改涵甿,民足。忠信孝獻,以郁其德。”意思是在泮林改修滞水之地,使民衆得到充足的水源。後來,泮池的意義擴展為指代宮廷内的泮林和池塘。
泮池的繁體字為「泮池」,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中,泮池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變化。
1. 宮廷内的泮池清澈如鏡,水草豐茂。
2. 他在泮池邊沐浴,潑水玩耍。
1. 泮林:指宮廷内的林蔭處,有水源。
2. 泮塘:指宮廷内的大湖或池塘。
3. 池畔:指圍繞池塘或湖泊的邊緣地帶。
1. 池塘:指較大的人工或自然水池。
2. 湖泊:指較大的靜水體。
1. 旱地:指沒有水源的地面。
2. 幹涸:指水源枯竭,幹燥無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