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識的意思、迷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識的解釋

迷謬的識見。 漢 揚雄 《法言·寡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隋書·李德林傳》:“蒙示議文,扶病省覽,荒情迷識,暫得發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迷識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迷"與"識"兩個語素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迷"本義指辨别不清、失去判斷,《說文解字》釋為"惑也";"識"則有認知、見解之意,《玉篇》注解為"認也"。二者組合後形成新詞,其核心語義可解構為:

一、字面層面指"迷惑的認知",即因主觀局限或客觀幹擾導緻的錯誤判斷。這與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俗監之迷者,深廢淺售"的用法相通,均指向認知偏差現象。

二、哲學維度上特指人類在認識過程中遭遇的困境,如《莊子·齊物論》所述"大惑者終身不解"的認知困局。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二論及"理未透則識必迷",強調理性認知對破除迷識的重要性。

三、現代語義延伸至心理學領域,指代潛意識中的認知誤區。參考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認知詞典》相關條目,這類迷識多源于個體經驗局限或群體文化慣性,需要通過系統訓練方可破除。

該詞的演變軌迹可追溯至東漢王充《論衡》"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認知觀,經魏晉玄學"言意之辨"的思辨深化,至明清實學形成"格物緻知破迷識"的完整認知體系。當代語言學家王甯在《漢語詞源十二講》中指出,此類複合詞折射出漢語"以簡馭繁"的構詞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迷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拼音為mí shí,注音ㄇㄧˊ ㄕˊ,字面意為“迷謬的識見”,指迷惑的知識或迷失的認識,常用于描述對事物認知模糊、錯誤或迷信的觀念。


二、詳細解釋

  1. 認知層面的缺陷
    指因缺乏正确判斷力或受錯誤信息影響而産生的錯誤見解。例如:一知半解卻妄下結論,或盲目接受邪道思想(如《法言·寡見》中“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2. 語境中的批判性
    常帶有警示意味,強調需以清醒态度對待知識和觀念,避免陷入迷信或偏執。例如《隋書·李德林傳》中用“荒情迷識”形容認知混亂的狀态。


三、應用示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法言》《隋書》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漏船鄙晻碧溜不知所雲稱比宸谟遲廻敕建敕書大氣污染大仰爬腳子帝韶風裏言風裏語付出服務福相改作趕集告竣宮司官窯蠱冶孤詣花利化期撝損火熱水深踐跚借坡下驢窘乏九能踞觚款冬敹甲籠侗孟林筍冥配噴雨噓雲窮池之魚讓挹繞口濡寫上知襂纚删刈殺一警百生計審計奢尚屍逐樞密院鼠屎汙羹聳觀陶世踏曲枉筆卧痾五章铦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