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到的修養。多指品德學識。 清 顧炎武 《贈路舍人澤溥》詩:“絶蹟遠浮名,林臯託孤詣。” 清 趙翼 《題陳東浦藩伯<敦拙堂詩集>》詩:“曠代有 東浦 ,孤詣戞獨造。”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 範希文 、 司馬君實 ,遭時差隆,然堅卓誠信,各有孤詣。”
“孤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獨到的修養或成就,尤其在品德、學識等方面達到他人難以企及的境界。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品德與學識的獨到性
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學問或藝術成就具有獨創性和深度。例如:
清·趙翼《題陳東浦藩伯<敦拙堂詩集>》提到:“孤詣戛獨造”,強調陳東浦在詩歌創作中的獨特造詣。
與“苦心”連用成成語
常見搭配為“苦心孤詣”,指費盡心思鑽研,達到他人無法企及的境界。例如:
清代翁方綱《複初齋文集》中記載“苦心孤詣”的用法,形容對學問或技藝的極緻追求。
需注意,“孤詣”單獨使用時側重結果(獨到成就),而“苦心孤詣”則包含過程(艱辛努力)與結果的雙重含義。
孤詣(gū y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孤”是單獨、獨自的意思,而“詣”表示尊敬、拜訪、到達的意思。
“孤”字的部首為“子”,筆畫數為四;“詣”字的部首為“讠”,筆畫數為七。
“孤詣”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社會禮儀,表示一個人獨自前往尊貴或重要的地方進行拜訪。
“孤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孤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孤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仍然是由“孤”和“詣”兩個字組成。
1. 他獨自一人孤詣皇宮,向皇帝請安。
2. 學者們常常出遠門孤詣名山古刹,尋求靈感與啟示。
沒有固定的搭配組詞。
獨自拜訪、孤身前往、獨自行動
表的訪、群衆拜訪、衆人同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