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官窯”。 宋 代著名瓷窯之一。 北宋 大觀 、 政和 年間,宮廷自建瓷窯燒造瓷器,故稱。其色以粉青為上,其紋以冰裂鳝血為高。南渡後,又于 杭州 别建新窯。又 明 清 兩代 景德鎮 禦器廠所燒瓷器,一般亦稱官窯。 明 都穆 《都公譚纂》:“ 時可 家復有荷花宴。每花時,設幾十二面,皆嵌以水晶,置金鯽魚其下,上列器皆官窯。” 清 孔尚任 《小忽雷·巧遇新亭》:“廣錫酒壺偏燦爛,官窰茶具亦風流。”《紅樓夢》第四一回:“然後衆人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六:“東裡間是 李應 和他叔父的卧室,順着前檐一張小矮土炕,對面放着一條舊楠木條案,案上放着一個官窯五彩瓶和一把銀胎的水煙袋。”參閱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窯器》、 清 朱琰 《陶說》卷二、五,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磁器》。
官窯是中國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瓷窯,專為宮廷和官府燒制瓷器,其發展曆程、工藝特點及文化内涵如下:
官窯廣義指曆代政府營建的瓷窯(如宋、明、清禦窯),狹義特指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杭州)的官辦窯場。其核心特征是“專供皇室”,産品需符合宮廷審美,不計成本追求工藝極緻。
北宋官窯
南宋官窯
明清官窯
類别 | 具體表現 |
---|---|
胎質 | 含紫金土,燒成後胎色黑灰(黑胎),質地細膩 |
釉色 | 青釉為主,分粉青、天青、梅子青等,釉層厚潤如玉 |
裝飾 | 素面居多,偶用弦紋;開片紋理自然(如冰裂紋、鳝血紋) |
器型 | 仿古青銅器(鼎、爐、觚)及實用器(盤、碗、瓶),造型端莊 |
需注意:官窯因專供皇室,存世量極少,且明清後部分技藝失傳。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來源。
官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瓷器窯場之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境内的規模宏大的官窯遺址上,始建于唐代,興盛于宋代,被譽為中國瓷器的寶庫。
官窯的「官」字,是一個漢字,由「宀」和「冠」兩個部首組成,共有6個筆畫。
官窯這個詞語來源于河南禹州境内,早在唐代即有名聲,而當時官府也曾以此作為皇宮的瓷器供應地,因此得名「官窯」。
官窯的繁體字為「官窰」。
在古代漢字中,「官」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篆書中,它是用類似「宀」和「」交叉的方式寫成的。
官窯的瓷器工藝非常精湛,被譽為中國瓷器的國寶。
官窯遺址、官窯瓷器、官窯制作、官窯陶瓷等。
官瓷、官釉瓷器。
民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