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襂纚的意思、襂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襂纚的解釋

亦作“ 襂襹 ”。亦作“ 襂褷 ”。毛羽下垂貌。《文選·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灕虖襂纚。” 李善 注:“灕虖襂纚,龍翰下垂之貌也……纚,所宜切。” 唐 李德裕 《振鹭賦》:“獨立漣漪,意态閒暇,羽毛襂襹。” 宋 歐陽修 《戲答聖俞》詩:“羽毛襂褷眼睛活,若動不動如風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襂纚(sēn lí)是古漢語中的疊韻聯綿詞,形容羽毛或絲織物細密垂落、隨風飄動的樣子。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襂”

    本指古代旌旗邊緣的垂飾物,引申為“紛披下垂”之态。《說文解字注》釋其與“縿”(旌旗飄帶)同源,強調“垂而飄動”的動态意象。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第13卷,第15頁)。

  2. “纚”

    原指束發的帛帶或絲線編結的網狀物,後泛指細密相連的絲縷。《廣雅·釋器》注:“纚,縰也,謂若網羅相連屬。”

    來源: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卷,第7頁)。


二、複合詞釋義

“襂纚”為雙聲疊韻詞,多用于描寫羽毛、絲織品等輕柔物體細密垂墜、隨風飄拂的形态。


三、引申義與文學意蘊

在文學作品中,“襂纚”常被賦予以下意涵:

  1. 動态美感:如鳥類羽毛(如雉尾、鳳翎)或華服绶帶輕盈飄拂之姿。

    例:《文選·張衡〈東京賦〉》“鼖鼓路鼗,樹羽襂纚”,薛綜注:“羽,鳥羽也,為葆羽于橦上,其形襂纚然。”

    來源:蕭統《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卷,第122頁)。

  2. 連綿不絕:因“纚”含“相連屬”之義,故可隱喻事物延綿不斷。

    例:清代毛奇齡《西河集》以“雲襂纚而承宇”形容雲霧缭繞之狀。

    來源:《四庫全書·集部·西河集》(文淵閣本,卷四十二)。


四、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9冊,第6頁):

    “襂纚:羽毛下垂貌。亦泛指下垂貌。”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版。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1358頁):

    “襂纚:形容羽毛或絲織物細長而下垂飄動的樣子。”


“襂纚”以形聲疊韻構詞法,凝練表達了細密垂墜、飄動連綿的視覺意象,多見于漢賦、楚辭等古典文獻,是漢語描繪動态柔美之态的典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襂纚”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使用。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古文用法兩方面解讀:

  1. 字形解析

    • 襂(sān):從“衣”部,本義指古代衣物上的裝飾,如羽毛、絲帶等下垂的飾物。
    • 纚(lí/xǐ):從“糸”部,原指系結絲線的動作,引申為織物垂挂、飄動的狀态。
  2. 古文用法
    該詞常出現在古典文學中,例如《楚辭》有“矆睒罔莫,羽旄襂纚”之句,描述用羽毛裝飾的旗幟或儀仗(“羽旄”)在風中舒展開合、搖曳生姿的景象。因此,“襂纚”多用于形容衣物、旗幟等帶有垂飾的物體隨風飄動的樣子。

建議:若該詞出自具體古文段落,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因其生僻性,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等專業辭書,或咨詢古典文獻研究者。

别人正在浏覽...

白法北陲鄙耇兵甲燦日茶話會螭魅春秋鼎盛搭赸大猷踶囓帝女東扭西捏獨鴈發憤自厲發逆繁祉飛矢匪兕黼帏肱髀光降管家駭狀殊形後裔揮師江鮑家私敬思凈馔筐篚苦霧礨空明師謀事在人墨銀擰種攀折朋錫祈寒秦茾瓊睇山窮水絕師道書令史嵩邱素羅素顔唐山跳空讬後尉官微衷蕪俚武陵客誤入歧途銜碑鄉合翔徉小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