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順口。 田漢 《關漢卿》第四場:“ 小山 ,趁這工夫你把三折全部給我哼一下,看順不順,哪一句繞口。”
“繞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基本含義
形容說話不直接、不明确,故意繞圈子,隱藏真實意圖。例如政治家回避敏感問題時常用此方式,或銷售人員為避免直接拒絕客戶而采用委婉表達。
使用場景
常見于政治、法律、銷售等需要策略性溝通的領域,也用于日常交流中形容不坦率的人。
例句
基本含義
表示語句結構複雜、發音困難,導緻朗讀或記憶不暢。例如繞口令或某些文學作品中刻意設計的複雜句式。
使用場景
多用于語言學習、文學創作或表演藝術(如相聲、朗誦)中,強調語音或句式的挑戰性。
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繞口是指口齒伶俐、能夠迅速反應或回答。在口才上很出色,能夠迅速理解和回答問題的人被稱為繞口。
繞口的部首是纟(糾),總共有12畫。
繞口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方言》:“善以舌者猶古之繞口。”意思是擅長口才的人如同古代的繞口相聲演員。
繞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繞口」。
在古代,繞口的寫法并不是「繞口」,而是「縱口」。在《莊子·解牛》中有句話:“項宗谡‘去手足之利,去目之所見,去耳之所聞,去口之所言’,則亢而與道合矣。遺養忍之,以中絕。去心惡之,謂之‘縱口’。”在古代的文獻中,繞口也表達為縱口。
他是學校裡的繞口冠軍,每次辯論比賽都能迅速回答問題。
- 繞口令:給人練習口才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語言遊戲。 - 繞口絲:指口才非常流利的人。 - 繞口問:迅速的回應問題。
能言善辯、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口吃、說話吞吞吐吐、語無倫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