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書的意思、敕書的詳細解釋
敕書的解釋
皇帝慰谕公卿、誡約朝臣的文書之一。《新唐書·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論事敕書,戒約臣下則用之;七曰敕牒,隨事承制,不易於舊則用之。” 吳晗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兵部右侍郎雖隻是正三品官,卻因為是中央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書(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中央派駐地方的最高官員,職權就在三司之上了。”參閱《唐六典·中書省》、《新唐書·百官志二》。
詞語分解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敕書”是古代中國皇帝或高級官員下達命令的正式文書,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敕書”讀作chì shū,指皇帝頒發的官方文書,主要用于傳達政令、誡勉官員或封賞爵位。其内容嚴肅莊重,常見于慰谕公卿、誡約朝臣等場景。
二、用途與分類
- 政令傳達:如頒布重要政策、任免官員(例:明代于謙因敕書獲得地方軍政大權)。
- 誡約功能:用于規範官員行為,如《新唐書》記載“論事敕書”專門約束臣下。
- 封賞憑證:敕書可伴隨爵位封賜,如“敕封”一詞所示。
三、曆史演變
- 起源:由西漢“戒書”發展而來,魏晉至明清逐漸完善。
- 形式規範:唐代明确敕書為“王言七制”之一,清代進一步細化格式與用途。
四、相關詞彙
- 同義詞:诏書、聖旨、谕旨(多指皇帝直接命令)。
- 易混淆字:勅(異體字)、斥(讀音相同但含義無關)。
例句參考:
- 《西遊記》中提及“領幾道敕書”體現其權威性。
- 唐代太宗曾“敕書诰誡”齊王李祐,展現誡約功能。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案例或具體分類,可參考《唐六典》《新唐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敕書(chì shū)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皇帝或高級官員下達的命令或警告的書信。拆分部首為「彳」和「書」,彳為走路的意思,書表示寫字的意思。共有8個筆畫。
敕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文書制度。在古代,敕書是由皇帝或高級官員親自書寫并加上印章的重要文書,用來傳達出重要的政令,向各地官員下達命令,以确保王朝的權威和統治。敕書通常以莊嚴、正式的語言表達,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敕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敕書」。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區别。例如,在繁體字中,「書」字的寫法是「書」。不同的字形體現了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發展。
以下是一些關于敕書的例句:
1. 皇帝頒布了一封重要的敕書,命令各地遵守法律。
2. 官員們收到了一封敕書,立即行動起來執行命令。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敕令、敕使、敕勒等。近義詞可能有:诏書、奏折、谕旨等。反義詞則可能是:請求、請示、奏章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