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敕書的意思、敕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敕書的解釋

皇帝慰谕公卿、誡約朝臣的文書之一。《新唐書·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論事敕書,戒約臣下則用之;七曰敕牒,隨事承制,不易於舊則用之。” 吳晗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兵部右侍郎雖隻是正三品官,卻因為是中央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書(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中央派駐地方的最高官員,職權就在三司之上了。”參閱《唐六典·中書省》《新唐書·百官志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敕書”是中國古代皇帝專用的一種下行公文文書,主要用于傳達皇帝的诏命、指示或任命。其核心含義可從權威辭書角度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與性質

    敕書是皇帝親自下達或授意發布的正式命令文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行政權威。它代表了皇帝的意志,是國家政令傳達的重要形式之一,常見于官員任命、封贈爵位、頒布政令或訓誡臣僚等場合。其性質屬于“诏敕文書”的一種,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2. 詞源與字形釋義

    • 敕 (chì):本義為“告誡、命令”。《說文解字》釋為“誡也”,段玉裁注:“此與‘饬’同義。”引申為君上的命令、诏命。
    • 書 (shū):本義為“書寫、記載”,《說文解字》釋為“箸也”。引申為書寫的文件、文書、信件。
    • 合義:“敕書”即“皇帝命令之文書”,指承載皇帝旨意的正式文件。
  3. 主要用途與分類

    敕書根據具體用途可分為多種類型:

    • 任命敕書:用于任命中央或地方重要官員(如唐代的“發日敕”用于除授五品以上官)。
    • 封贈敕書:用于冊封宗室、後妃、授予爵位或封贈官員及其家屬名號。
    • 谕事敕書:用于皇帝向臣下發布指示、訓誡、褒獎或處理具體政務。
    • 敕牒:一種簡化或特定形式的敕書,多用于批量任命較低級官員或處理常規事務(需宰相副署)。
  4. 格式與特點

    敕書有嚴格的格式規範,通常包括:

    • 起首:以“敕”字開頭,或冠以“皇帝敕曰”等套語。
    • 正文:明确闡述敕命内容,語言莊重、簡潔、權威。
    • 結尾:常有“故茲昭示,鹹使聞知”、“布告中外,鹹使聞知”等固定用語,并注明頒布日期(年號、幹支紀年)。
    • 用印:加蓋皇帝玺印(如玉玺),是敕書生效的關鍵憑證。
  5. 曆史沿革與地位

    敕書制度源于先秦的“命”、“诰”,秦漢以後逐漸規範化,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形成完備的敕書體系(如唐代敕書分“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四類)。它是中央集權制度下皇權行使的直接體現,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職官制度、文書檔案史的核心史料之一。

說明: 由于未能通過當前搜索驗證到可直接引用的、符合嚴格學術規範的線上漢語詞典或古籍數據庫鍊接(如《漢語大詞典》、《辭源》網絡版或權威機構發布的古籍影像),本文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辭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對“敕書”條目的傳統解釋,以及學界對中國古代公文制度(特别是诏敕文書)的通識性研究結論。為符合原則并确保信息準确可靠,建議讀者在需要嚴格學術引用時,查閱上述權威紙質辭書或通過官方認證的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獲取原始文獻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敕書”是古代中國皇帝或高級官員下達命令的正式文書,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敕書”讀作chì shū,指皇帝頒發的官方文書,主要用于傳達政令、誡勉官員或封賞爵位。其内容嚴肅莊重,常見于慰谕公卿、誡約朝臣等場景。

二、用途與分類

  1. 政令傳達:如頒布重要政策、任免官員(例:明代于謙因敕書獲得地方軍政大權)。
  2. 誡約功能:用于規範官員行為,如《新唐書》記載“論事敕書”專門約束臣下。
  3. 封賞憑證:敕書可伴隨爵位封賜,如“敕封”一詞所示。

三、曆史演變

四、相關詞彙

例句參考: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案例或具體分類,可參考《唐六典》《新唐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葉仙人並比孛孛丁逋播布料雠報電教颠頭簸腦放颠分星擘兩奮湧芣苢鈎秤還精補腦橫人和融喤喤黃門北寺獄環侍狐袖蹇厄講若畫一荊天棘地寄書鴻捐身拘滞暌隔昆莫纍犯兩明律學麻股媚秀覓便迷丢沒鄧密诘谟烈莫言幈風譬釋蒲戲千兵萬馬泣杖取涼山嶽赦貸石窗史李石榴裙施政私谷太姒台庭塘岸田陂題準頭年斡轉铦锷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