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比喻。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劉 爾日殊不稱, 庾 失小望,遂名之為羊公鶴。昔 羊叔子 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而不肯舞,故稱比之。”
“稱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稱比”意為比喻,即通過類比或象征的方式表達事物。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文中用“羊公鶴”的典故說明“稱比”的用法。
經典出處
在《世說新語》中,庾亮以“羊公鶴”比喻劉爰之,因劉爰之雖被稱贊卻未能展現才能,如同羊祜所養的鶴不善舞動。原文寫道:“故稱比之”,即通過比喻表達評價。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稱比”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例如:“第二人稱比第一人稱更有助于表達情感”。需注意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特定語境或仿古表達。
相關擴展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世說新語》或權威詞典來源。
《稱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衡量、比較。它用于形容評價或對比兩個事物或情況之間的差異或優劣。
《稱比》的拆分部首是⺈(廠)和禾(稻字部首)。它總共有9個筆畫。
《稱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玉藻》:“古者天下無官庸,皆稱比于材;才秀者,民之師。”意思是古代沒有官員的标準,而是根據人的才能和能力進行評價。這個成語後來用來比喻評價事物或人的好壞。
《稱比》的繁體字為「稱比」。
古代寫《稱比》的字形稍有不同,首字的下面沒有廠部首,而是一個長橫。稻字部首上方的一橫在古代寫法中是由兩個點組成的。
他們的能力相差很大,無法進行《稱比》。
衡量、比較、優劣、評價、标準
對比、對照、對照考證
一律、不分伯仲、無差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