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倚着竈角。語本《南華逸編》:“ 仲尼 讀《春秋》, 老聃 踞竈觚而聽。” 柴萼 《梵天廬叢錄·袁昶》:“少寇 吳公 昔嘗與予踞觚語此,引為深憂。” 周作人 《知堂回想錄·三味書屋》:“ 李越缦 有一篇《城西老屋賦》,寫家塾情狀的有一段很好,其詞曰:‘予之童騃,踞觚而讀。’”
“踞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踞觚”字面意為倚靠竈角,源自《南華逸編》的典故:“仲尼讀《春秋》,老聃踞竈觚而聽”()。其中: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常被引申為不拘禮節、隨意自然的姿态。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踞觚”有“占據高位”的比喻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對《詩經·大雅·綿》中“踞匏”一詞的誤引,需謹慎采用()。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描述,強調人物姿态的隨性或不拘小節,例如描寫隱士、學者等人物形象。
《踞觚》是一個成語,表示踏着木料或石頭而行走。
《踞觚》的拆分部首是「足」和「角」,合在一起分别表示腳和支撐的物體。整個詞共包含11個筆畫。
《踞觚》這個詞來源于《尚書》中的《周書·王制》篇,原文是“踞足觚”。觚是古代一種供踏腳用的木制器具,這個成語意指用腳踏在木料上行走,有着踏實、穩定的含義。
《踞觚》的繁體字為「踞觚」。
在古代漢字中,「踞觚」也有其他的寫法,如「踞足觚」、「踽觚」、「踞足鼓」等。現代漢字在簡化過程中,将其統一為「踞觚」。
他在河邊踞觚,靜靜地觀察着岸邊的風景。
踞觚凝目、踞觚以待、禅機踞觚、山中踞觚。
踞壇:指身居高位、出風頭。
臨淵:指腳踏在深淵邊緣,表示不穩定、危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