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年幼尚未成才的人。《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 南朝 梁 皇侃 疏:“侗,謂籠侗,未成器之人也。”
(2).籠統。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長沙方言考》:“今通語,謂語言不明析者曰籠侗。”
“籠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未成器的人
源自《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的注解。南朝梁學者皇侃在《論語義疏》中解釋:“侗,謂籠侗,未成器之人也。” 這裡的“籠侗”形容人年幼或尚未成熟,缺乏才能與穩重性,類似現代語境中“不成器”的表述。
表示籠統、不明确
語言學家楊樹達在《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長沙方言考》中提到,現代通語中“籠侗”可形容語言表述含糊、邏輯不清晰的狀态。例如:“他的回答太籠侗,問題沒解釋清楚。”
“籠侗”兼具描述“未成才者”和“語言籠統”的雙重含義,前者多見于古籍注釋,後者在現代語境中仍有使用,但整體屬于相對生僻的詞彙。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籠侗》是指一種用來捕捉鳥類、魚類或昆蟲的器具。它通常由竹子、木材或金屬制成,形狀像籠子。這種器具利用羅網原理,一旦目标被誘進籠内,便很難逃脫。
《籠侗》一詞的拆分部首為“⺮”和“⺾”,其中“⺮”表示竹木類的部首,“⺾”表示網目類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籠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用籠侗來捕捉飛禽走獸,以供食用或觀賞。這種捕捉方式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在使用。
《籠侗》的繁體寫法為「籠瞳」。
在古代,漢字《籠侗》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根據古籍的記載,它有可能是「籠」和「侗」兩個單獨的字分别寫在一起,形成《籠》和《侗》兩個字的合體。這種寫法是古代漢字發展變化的一種表現。
1. 他使用籠侗成功地捕獲了一隻罕見的鳥類。
2. 農民使用籠侗在池塘中捕捉魚類。
3. 這個地區的居民善于制作各種各樣的籠侗來捕捉昆蟲。
籠絡(招攬)、籠統(一般性的)、籠氣(籠子中所盛的氣體)、籠子(用來關押鳥獸的器具)。
囚籠、捕鳥器、捕魚網、捕蟲裝置。
釋放、放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