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樞密院的意思、樞密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樞密院的解釋

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主管官稱樞密使。 五代 、 後梁 建崇政院,以崇政使知院事。 後唐莊 宗 同光 元年改為樞密院,以樞密使知院事與宰相共秉朝政,文事出中書,武事出樞密。 宋 代與中書省分掌軍政,號為“二府”。 遼 分置北樞密院(相當兵部)、南樞密院(相當吏部)及 漢 人樞密院(掌 漢 族地區兵馬)。 元 代樞密院主管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 明太祖 改置大都督府,樞密院遂廢。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二》《續文獻通考·職官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樞密院是中國古代中央官署名,始設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最初為掌管軍事機要的機構,後逐步演變為國家最高軍事決策部門。其名稱中的"樞"指關鍵、核心,"密"意為機密,合稱體現其執掌軍事機要的職能性質。

從曆史沿革看,樞密院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 唐代初創期:初設時以宦官充任樞密使,負責承宣诏命、溝通中外表奏,《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其"唯受表奏,于内中進呈,人主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
  2. 宋代鼎盛期:與中書省并稱"二府",分掌軍政大權。據《宋史·職官志》載,其職能包括"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最高長官樞密使多由文官擔任。
  3. 元代變革期:設樞密院使由皇太子兼任,《元史·百官志》記載其"掌天下兵甲機密之務",增設知院、同知等職,強化對地方駐軍的管理。
  4. 明代廢止期:洪武十三年(1380年)并入五軍都督府,其職能由兵部接替,《明會典》載"罷樞密院,改置大都督府"。

在職權演變方面,樞密院的核心職能包括:

該機構的存續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其軍政分離的設計被《中國政治制度通史》評價為"宋代君主集權的重要制度創新"。在文化層面,《辭源》指出"樞密"一詞已演化為機密要務的代稱,常見于《三國演義》《水浒傳》等古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

樞密院是曆史上多個國家的重要機構,其職能和演變因時代和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中國古代的樞密院

  1. 起源與職能
    樞密院始設于唐代永泰年間,最初為内廷機構,由宦官擔任樞密使,負責機要事務。五代後梁改設崇政院,後唐複稱樞密院,成為軍政核心機構,與宰相共掌朝政。

  2. 宋代發展
    宋代樞密院與中書省并稱“二府”,分掌軍事與政務,成為最高國務機關之一,主管邊防、軍隊調動等機密事務。遼代則分設北樞密院(兵部職能)、南樞密院(吏部職能)及漢人樞密院(管理漢族地區兵馬)。

  3. 元明演變
    元代樞密院負責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戰時設行樞密院統轄地方軍政。明代朱元璋廢除樞密院,改設大都督府統軍。


二、英國樞密院

英國樞密院(King's/Queen'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最初是君主的咨詢機構,曆史上集行政與司法權于一體,甚至可繞過國會立法。隨着君主立憲制發展,其行政權轉移至内閣,司法職能則延續至2009年英國最高法院成立。


三、日本樞密院

明治時期設立的樞密院是天皇的最高咨詢機關,負責審議憲法、條約等重要國務,由元勳和特權官僚組成,曾長期作為保守勢力堡壘抑制政黨擴張。


樞密院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含義: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等來源,如需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百齒霜本自比佽逼遒不慭遺部秩采薪之疾察言觀色馳名牀婆子觸目興歎唇齒之邦瓷漆邨氓打揢,打揢兒蝶魄短指鈇锧弓車宮辟溝施鹳鷒刮鏽鼓凸姑妄言之猲狙洪門花花搭搭皇帝恢愕魂質憍淫假威解形搢本禁閉灸足吉繇愦鬧良蜩嫚易偏桃潛水艇乞兒馬醫芹館秋旸上下水射宮省份生殖系統世僞霜毛思惑四楞锏私事托音外儒汪坑溫乎溫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