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實幹制成的果餌。《詩·召南·摽有梅》“摽有梅” 三國 吳 陸玑 疏:“梅,杏類也……曝乾為臘置羹臛韲中,又可含以香口。” 清 王晫 《今世說·賞譽》:“ 徐武令 曰:‘讀 丹麓 片言隻字,如噉梅臘,可以香口。’”
“梅臘”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梅臘(拼音:méi là)指用梅的果實曬幹後制成的果脯或果餌。其制作方法源于古代,通常将梅子曝曬成幹,用于調味或直接食用,具有芳香口感。
需注意“梅臘”與“臘梅”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看《漢典》《詩經》陸玑注疏及清代《今世說》等文獻。
《梅臘》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詞彙,它通常用來指農曆正月。此時的冬天已經進入尾聲,而梅花開始盛開,因此人們将這個月份稱之為《梅臘》。此外,它也可以用來指稱農曆十二月或者冬季的時候。這個詞彙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通常在南方方言或者地區較多的使用。
《梅臘》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梅”部的部首為木字旁,它表示與木材有關。而“臘”部的部首為月字旁,它表示與時間有關。《梅臘》一共有11個筆畫。
《梅臘》在古代的漢字中有不同的寫法,它源自于古人對農曆正月和農曆十二月的稱呼,而後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詞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
《梅臘》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梅臘」。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梅臘》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梅臘」。
1. 這個村莊的梅臘十分美麗,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觀賞梅花盛開的景象。
2. 農曆正月的梅臘,是我們家鄉最熱鬧的時候。
梅臘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獨立地作為一個詞彙使用。
農曆正月、農曆十二月、冬季,這些詞彙都可以作為《梅臘》的近義詞來使用。
夏月、暖季、農曆七月等可以作為《梅臘》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