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江河水上漲。 宋 戴複古 《江漲見移居者》詩:“夏潦連秋漲,人家水半門。”
“秋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秋漲(拼音:qiū zhǎng)指秋季江河水勢上漲的現象,通常與夏季的雨水(夏潦)延續至秋季有關,導緻水位升高。該詞出自宋代詩人戴複古的《江漲見移居者》一詩:“夏潦連秋漲,人家水半門。”
古代詩詞中常用自然現象隱喻社會或人生境遇。戴複古的詩句通過“夏潦連秋漲”描繪水患景象,側面反映百姓生活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困境。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相關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詩詞注解類資料。
秋漲是一個詞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秋字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九;漲字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四。
秋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秋指的是秋天,是一年中的季節之一,也是農作物豐收的季節。漲指的是水位上漲、增加的意思。秋漲可以形容秋季的河水上漲、湖水溢出等現象。
在繁體字中,秋漲的寫法仍然是秋漲,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秋的古代寫法是禾月灬,漲的古代寫法是水月灬。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但在一些古代文獻和碑刻中仍可以見到。
以下是使用秋漲一詞的例句:
1. 河水秋漲,農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
2. 秋漲的湖水帶來了豐富的漁獲。
秋漲也可以構成其他詞語:
1. 魚漲:指魚兒隨着秋漲水位,湧入原本較低的地方。
2. 漲潮:指海水因為吸引力而上漲、升高。
秋漲的近義詞包括秋水漫漲、秋水長漲等。反義詞可以是秋水落漲、秋水平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