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樹幹。《說文·木部》:“材,木梃也。”《急就篇》卷四“斬伐材木斫株根” 唐 顔師古 注:“材,謂木梃也。”
(2).木棒。《宋史·兵志九》:“ 高宗 建炎 元年,始頒樞密院教閲法,專習制禦摧鋒破敵之藝,全副執帶出入,短樁神臂弓、長柄刀、馬射穿甲、木挺。” 清 傅維鱗 《明書·亂賊傳二·滿四》:“時我尚乏器械,遂執木梃迎鬭。”
“木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原指樹幹,出自《說文·木部》的釋義:“材,木梃也。”即木材的主幹部分,強調其作為工具或材料的原始形态。
引申比喻義
因木梃(如木棍、杠杆)常用于敲擊或施加強力,逐漸衍生出“用強硬手段解決問題”的象征意義。例如:“以木梃震懾”可比喻通過武力或高壓措施達成目的。
語言結構與用法
文化背景
該詞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工具功能與力量象征的雙重認知,反映了語言中“物”與“事”的隱喻關聯。
若需進一步探究其曆史用例或具體語境,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擴展學習。
《木梃》是中文詞彙,指的是一種以木材制成的梃子,也稱為木棰。梃子是一種古代常見的農具,用來敲打谷物或通過敲擊作物來達到加工、處理或篩選的目的。
《木梃》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木”是指木材,其部首也是“木”;第二個字“梃”的部首則是“木”,但在繁體中被寫為“杢”。
根據現行漢字規範,拆分成獨立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木梃》一詞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常被用來指代早年農村中使用的一種農具。這個詞在現代漢字中仍然存在,并且在台灣和香港地區的繁體字中,第二個字“梃”被寫作“杢”。
在古代漢字中,由于字形演變的原因,《木梃》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然而,大體上字形變化不大,仍然沿用了現代寫法。
1. 他用木梃敲打谷物,把雜質篩掉。
2. 農民們手裡拿着木梃,敲打着莊稼,以分離莊稼與谷殼。
組詞:梃擊、梃傷、梃子、打梃、木棰
近義詞:木錘、木棍、棍棒、榔頭
反義詞:绫子、蕩子(绫子、蕩子是舊時分離谷殼的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